八年级下学期古诗词赏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1、首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2、颔联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3、颈联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4、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5、、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8、诗中引用“闻笛赋”和“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引用典故有什么好处?闻笛赋:抒发了对故友的怀念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好处:引用典故显得委婉含蓄。9、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思想感情?答: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自己归来的无限悲痛怅惘之情;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对友人关怀的感谢。赤壁杜牧1.《赤壁》是一首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2.这是一首与三国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比喻成功的机遇。3、诗中前两句由折戟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是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政治见解和独到的见识。作者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4、如果把诗的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姿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或通过以小见大的(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5.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意。答: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这里二乔的命运形象的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的心境。过零丁洋文天祥1、诗歌首联写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他明经入世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概括回顾一生,是从纵的方面追述。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对仗工整,一语双关。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最后一联,直抒胸臆,点明主旨,表明自己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这首诗写了诗人一生中几件重大事情:一是受皇帝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元军入侵,起兵抗元,在战斗中度过了四年;三是抗元中兵败被俘。2、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之句把悲愤艰苦的气愤渲染到别致,接下去两句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前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是主旨。3、“风飘絮”比喻国势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辛苦遭逢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