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散文专题第二次形考题解一、律诗是在篇章、句式、对偶、音律上都有严密限定的一种诗体,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杜甫是诗史上第一个大力写作七律的诗人,《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都是杜甫的七律代表作。请认真学习教材第四章《格律诗》,并仔细研读杜甫《咏怀古迹》其五,完成下列任务。《咏怀古迹》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一)平仄是律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请学习律诗的平仄规定,完成下列任务。1、请标出《咏怀古迹》其五的平仄。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高【下平四豪】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毛【下平四豪】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曹【下平四豪】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劳【下平四豪】2、粘对是律诗平仄中规则的一部分,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何谓“粘”、何谓“对”。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平仄仄平平仄仄,同一联出句与对句应该平仄相对,这就是“对”。由于有“不论”的因素,所以主要指五律第二字,七律第二、四字平仄相对。平平平仄仄平平。下一联出句应与上一联对句平仄相同,这就是“粘”。由于有“不论”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因素,加上最后一字平仄相反,七律的粘指第二、四字平仄相同。同理:对仄仄平平仄仄平。同理:粘仄仄平平仄平仄,同理:对仄平仄仄仄平平。同理:粘仄平仄仄平平仄,同理:对仄仄平平平仄平。以上所述本诗的平仄可见,它符合七律“粘对”的规则。补充说明:五言律诗四种基本句式是指四种平仄不同的句型。四种基本句式如下:仄起仄收句:仄仄平平仄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平平起仄收句:平平平仄仄仄起平收句:仄仄仄平平七言句的四种基本句式是在五言句式前加上与第一、二两字相反的平或仄。如“仄仄平平仄”前加“平平”,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此类推。所谓“一三五不论”(五律“一三不论”),由于还有其他规则,经常不能都不论:第一,除韵脚的的字是平声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就叫“犯孤平”。第二,一句诗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叫做“三平调”,最后三个字都是仄声字也不合律。所以,七言仄脚(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句子有三个字(一三五)可以不論,五言仄脚的句子有兩个字(一三)可以不論。七言平脚的句子只能有兩个字不論。五言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論。所谓“二四六分明”,像这首诗的颈联出句第六个字(伊)拗了还可以救,那就是不必分明。正因为此,上面讲“粘对”时才讲七律的“对”主要指第二、四字平仄相对,“粘”主要指第二、四字平仄相同。3、“拗救”是律诗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声律现象,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什么是拗救。《咏怀古迹》其五颈联出句按格律应该是“仄起仄收”式,即“仄仄平平平仄仄”,第六字应该是仄声,但“伊”是平声,这就违反了“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也就是说,这个字“拗”了。这种“拗”可以“救”,救的方法就是把第五字改用平声字。这叫本句救。不过这种格式在唐宋诗中用得很普遍,已经不把它看作一般的拗救,所以称之为特种拗救。“拗救”还有另外两种:五律“平平仄仄平”格式的句子,如果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就犯孤平,只要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的格式,就“救”了。七律“仄仄平平仄仄平”格式的句子,如果第三个字用了仄声,就犯孤平,只要把第五个字改成平声,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的格式,就“救”了。这也是本句自救。五律“仄仄平平仄”格式的句子,如果第四个字用了仄声,就违反了“二四六分明”的规定,这种一般不能本句自救,而是要对句救:对句本来应该是“平平仄仄平”,但要把第三字改为平声,变成“平平平仄平”。七律“平平仄仄平平仄”格式的句子,如果第六个字用了仄声,也违反了“二四六分明”的规定,要对句救:对句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但要把第三字改为平声,变成“仄仄平平平仄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