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主要教育思想李希贵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其主要教育思想简介如下:(一)“教师第一,学生第二”的师生观李希贵认为学校的力量,首先来自教师。只有教师在学校的办学目标实现过程中处于第一位,才会协助校长落实他心中教育理想。“我认为关注学生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塑造学生美好的人生。这个目标,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关爱,只能通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一位教师,在校园、在课堂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让学生‘近墨者黑’。”李希贵认为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二)“给学生自由呼吸的空间”的素质教育观“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应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应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也是让李希贵至今感到震撼的话。他在高密一中推行素质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以着眼未来的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方式和课堂民主化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启动“中学生自我锻造工程”:各种竞赛、评比,学生社团活动,自办电视台,有体育节、文化技术节等。还面向全体提供可选择的教育:开设34门选修课、37门活动课,如三名活动(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课堂教学民主化:创造能力培养的土壤,多向交流,每堂课留出10分钟,鼓励学生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等。所以他提出的校训是“为四十岁做准备”,而不只是为三年后的高考做准备,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三)语文教学改革——“语文实验室计划”在任高密一中校长时,李希贵进行了语文教改,实施的“语文实验室计划”,获得了老师、学生们的积极肯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语文实验室计划”最醒目的改变是课程安排:每周用两课时完成教材规定的学习任务,其余的四课时让学生到自修室去读书。在自修室里,配备了中学阶段必读、选读、参考三个层次的课内外书籍。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图书报刊进行阅读学习。自修室同时配备有投影仪、电视机、放像机、录音机等教学器材,由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向学生传达知识信息。(四)学校管理改革——“四制改革”1990年,高密四中6个毕业班300多名学生参加高考,只有两名同学超过了本科录取线,超过专科线的学生也寥寥无几。就在此时,李希贵当上了高密四中的校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在老师们的“房子、炉子、妻子、孩子、票子”等一系列切身利益上大做文章。实施了“四制改革”(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这在当时还是新生事物。后来,高密四中形成了“分层聘任,双向选择”的聘任机制。这个机制规定,在聘任过程中,校长只聘任学校的中层部门负责人,教职工由中层部门负责人选聘;尤其重要的是,中层部门与教职工的选择是双向的,任何一个教职工都可以面向全校所有中层部门的任何一个岗位填报志愿,而中层部门的负责人也有聘与不聘的自主权。在这样一个机制下,一个教职工被聘任到一个什么岗位,或者说是否被聘任,大都没有在公平不公平的问题上兜圈子。李希贵认为“一个好的机制,就意味着好的导向。要想让老师们的智慧集合,要靠良好的机制。”在调到高密一中任校长后,对教师的聘任做了进一步改进,其核心是“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观上”。在高密一中,聘任制规定了10个不同的教师级别,即见习教师、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初级骨干教师、中级骨干教师、高级骨干教师,副主任教师、主任教师、特级教师。每个职务都要履行相应的职责,像热爱学生、有较好的师德修养、担任一门课的全程教学任务等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在此基础上,每多完成几项更高要求的职责,即可高聘一级。重要职务的聘任有特殊规定,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