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把“钥匙”这是一个饶有意味的例子。不久前的一堂生物课上,学生小A由于未能听清老师所讲内容,便声音较大地询问起他的同桌。一向严肃认真的张老师并不清楚其中原委,较为严厉地斥责小A“破坏了课堂纪律”。小A不服,与老师顶起了牛,一气之下,张老师当场宣布,小A必须公开认错,否则下一堂生物课不得进入教室。如何处理这一突发事件?作为班主任的我一时感到有些棘手,便决计对此事进行“缓处理”(因为距下一节生物课还有几天时间)。第二天,张老师特意前来找我,吩咐我这件事到此为止,他已决定撤回先前的“宣言”。原来,“出事”以后,班长小B当即找来小A,通过谈话,小A马上认识到了自己的不是。于是,当天晚上,班长小B召集部分骨干与小A一起,精心拟就了一封劝说信,并由小A亲自送到了张老师的手中。奇妙的是,这封信竟成了开启师生矛盾之“锁”的一把“钥匙”。信是这样写的——张老师:你好!现在,外面的月光真好,虽然,白天有过一点阴云。老师,您还在生我们的气么?您是我们最为尊敬的老师之一。这不仅仅缘于您渊博的学问,严谨的治学,更重要的是,您有一颗跟我们跳动在一起的心!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在猜测您当时的心境。同学们都认为,如果不是因为某种缘故,您断然不会有当时的“怒”言。是的,我们还很随便,有时不够注意课堂纪律。同时我们又很“孩子气”,就是生育我们的父母,我们有时也时常跟他们怄气,闹情绪——仅仅因为他们说重了我们一点。您看,我们是多么淘气。老师,您又戴起了老花眼镜,在办公室为我们悉心批改作业了吧——很是懊悔的小A期待着,我们全班同学都在祈祷着:愿明天又是一个艳阳天!致以敬礼!您的学生敬上×年×月×日师生间产生龃龉,甚至矛盾激化,实属常事。或劝说同行,或开导学生,这是班主任常用的“处方”。可案例中的方法堪称奇特。首先,化解师生矛盾的主体不是班主任而是学生,这是教育观念及行为的一种转变,此一奇。其次,选用情真意切的书信劝说老师,换一种方式尽情表达劝说他人的想法,此二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