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教学的重要性在我国,随着学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小学的音乐教育已打破了传统的“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格局。在音乐新课程的改革之下,新形式的音乐课堂已具雏形,器乐教学走进了学校并进人中小学音乐课堂,列入了音乐新课程标准,成为音乐教育现象的一种延伸。1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习惯对于大多数少年儿童来说。乐器或许只是眼见耳闻的经历,而且也是从电影、电视中或是演出现场所获得的感触,所以儿童对乐器的选择一般是从一种冲动、一种兴趣而来。兴趣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儿童获得的某种兴趣是认识事物的倾向和需求的原动力。儿童对事物的兴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从“有趣”到“乐趣”再到“志趣”。“有趣”是儿童对事物的第一感觉,是对音乐学习直接产生兴趣的“萌芽”,这种状态表现在一旦儿童看到某一种乐器或是听到某一种乐器演奏出的乐曲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理,跃跃欲试。但是这种好奇往往又有一定的时间限度,极其容易自我转移或消失,所以当儿童在产生对某一乐器的兴趣喜好时,家长或老师就应该加以引导,可以让其亲身感触一下使得印象更加深刻,慢慢地让这种“有趣”转变到“乐趣”上来。“乐趣”是青少年儿童学习音乐兴趣发展的中间层次,他们在“乐趣”的心理因素影响之下开始对事物本质内容产生了解的欲望。但是“乐趣”的心理培养并非借助一招一式就可以来完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因素而采取相应的对策。2加强音乐基础知识培养器乐的学习区别于一般的口授口唱的歌唱练习,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训练。学好一门乐器必须要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作为铺垫。如音准、节奏等,像这些音乐基础知识在以往的传统音乐课程中是不怎么重视的,这就是传统的“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认知观念的来源。可是学习器乐的时候还得把这些知识一点一滴地教,那时必会影响了器乐教学的进度。所以建议学校所有的音乐课程都应该建立在音乐的基础知识之上,从小抓起。当儿童学习简谱时,老师可引导其将音阶的七个音级比作七个阶梯,从下而上分别为do、re、mi、fa、sol、la、si。这样能让学生在脑海里对音高有个形象的概念,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对于半音关系的两组音mi、fa和si、do只要区别对待,提醒一下:半音是全音的一半,然后再跟着钢琴多练唱,是很容易掌握的;至于更细微的音准概念那是要靠具体乐器学习过程中培养而得来。对于“时值”的概念,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加以引导。我们可以把全音符的时值比喻成一个有四节车厢的小火车,一个四分音符就说明在火车里旅客乘满了一节车厢,二分音符就是火车里有两车厢的人,顺之类推全音符就表明是客满。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就对时值有了一千量的概念,在练习唱谱例时学生只要下意识地数数车厢就解决了时值问题,如此形象生动的教学正迎合了儿童的童趣心理,不失为一种好手段。老师在带领学生练习节奏的时候可以借助于一些单件的打击乐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小乐器,比如用塑料奶瓶装些沙子制成小沙锤,这样练习起来既有教学效果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锻炼了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总之。只要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寻找教学手段,就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音乐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