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元素周期律》学案(第一课时)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学习目标】1.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2.学会利用各种图表分析、处理数据。【课堂学习】1、阅读课本P13的内容,然后完成以下内容:(1)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它们分别在能量不同区域内运动。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也称作,填写下表内容:表1—1电子层序号1234567电子层符号电子能量电子离核由到,电子能量由到(2)电子排布规律探究:【思考与交流】看表1—2总结每层最多可以排布的电子数目表1—2为稀有气体的各层所容纳的电子数,仔细观察和阅读。原子序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各电子层的电子数KLMNOP2氦He210氖Ne2818氩Ar28836氪Kr2818854氙Xe281818886氡Rn281832188【总结与归纳】1)、各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n为电子层数)2)、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倒数第三层不超过个电子。注意:这几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必须同时遵循这几条规律。【局部训练】(1)画出17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指出它在周期表中的位置;1(2)指出第三周期第ⅣA族元素K、L、M层的电子数和元素的核电荷数;(3)某元素原子的K、L、M层电子数分别为a,b和b—a,确定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原子序数。二、元素周期律【学习目标】1、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2、理解“量变引起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讨论内容】通过分析教材表格,讨论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引起的变化(1)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3)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学习与分析】1、完成课本P14-15科学探究中的表格12、表格1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呈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将讨论的结果填在下表中。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1~211223~1011~18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___变化2、表格1中原子的原子半径呈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将讨论的结果填在下表中。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不考虑稀有气体元素)3~90.152nm0.071nm大小11~17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的变化。3、表格1中元素的化合价呈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将讨论的结果填在下表中。原子序数主要化合价的变化1~2+103~10最高化合价:最低化合价:211~18最高化合价:最低化合价:结论: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的变化。【局部训练】(1)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原子半径:Cl>S>PB、最高化合价:Na>Mg>AlC、原子半径:Li>Be>C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P>Si>Al(2)关于下列各组中的原子之间关系说法不正确的是A、Na与Li最外层电子数相同B、S与P电子层数相同C.B与Al最高化合价相同C、Na原子半径大于K(3)某非金属元素X它的最高正价与最低价的代数和为4,它的下列化合物一定不可能的是A、H2XB、XO3C、XO2D、H2X(4)A、B两原子,A原子L层比B原子M层少3个电子,B原子L层电子数恰好为A原子L层电子数的2倍。则A、B分别为A、Si和NaB、B和NC、C和ClD、C和Al(5)下列事实不能用来判断金属性强弱的是A、金属间发生的置换反应B、1mol金属单质在反应中失去电子的多少C、金属间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D、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难易程度(第二课时)二、元素周期律【学习目标】1.设计实验论证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2.掌握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并学会用原子结构理论初步加以解释。【学习内容】1、有哪些方法可用于比较钠、镁、铝三种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呢?32、Na、Mg、Al三种金属的金属性强弱对比实验1: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2:将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加入3mL冷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3:将实验2中试管加热至沸腾,观察发生的现象。钠镁现象化学方程式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