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写作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第二节联想与想象《蛙声十里出山泉》体现联想与想象的魅力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了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而对这样的考验,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了出来。只见老人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情境引入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在溪流中活泼的戏水玩耍,却不知道自己已离开了青蛙妈妈。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面之外的青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却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借助联想与想象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自主学习明确目标初步感知课堂互动交流互动探究疑难升格导引病文升格补长短版内容索引训练强化典题训练强化写作自主学习预习提示1高考作文要求“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特之处,有个性色彩”。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是就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议论的逻辑严密而言的,既要自然可信,又要出奇制胜,充分显示“独到之处”。联想是由当前的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十分重要,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可以丰富材料;由进步联想到落后,可以加深思索;由表层联想到内在本质,可以深化理念;由可见的联想到不可见的联想,可以拓宽思路等。想象,是以生活为源泉,以意旨为轴心,经过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并未直接感知的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激发思维、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发展智力,提高写作水平。联想与见闻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显得生动感人。培养训练自己在写作中的联想力,一要注意扩大自己的表象积累,使联想具有大量的素材;二要学习联想的知识,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联想因素,让自己懂得联想的本质、种类和特性,提高自己展开联想的自觉性;三是设计一定数量的咏物抒情、托物言志、寓理于事的限定运用某种联想的定向训练,以期熟能生巧。目标定位2作文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往往是一篇作文成败的关键。而思维活动的灵活与否主要取决于能否掌握并运用联想与想象。例文赏析3例文一有这样一则笑话:在小学,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孩子们争先回答:是鸡蛋,是太阳,是碗……在中学,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大家都低着头不愿意回答,就算是被老师喊了起来,也只是深深地沉默着……在大学,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大家回答,是一个圆。这看似一则笑话,其实给我们很深的启示,由于教育制度的不恰当,学生就这么一步一步被塑造成了只会学习的机器,没有了自己的思考,也丧失了想象的能力。例文一的这道题设计得巧妙,同学们的写作也表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第一个片段的作者把圆想象成一个“圈”,写人们为了看争吵而围成了一个很不规则的圆圈,对社会上这种不文明的现象进行了批判,最后又点出“这就是生活中的一个怪圈”,紧扣题目“圈”。第二个片段的作者把圆想象成“眸子”,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着力描写眸子。“像浸在水中的一颗乌亮的宝石,那么晶莹;像黑夜中的一粒珍珠,那么夺目。”语言优美,比喻恰当。第三个片段的作者把圆想象成晶莹剔透的“露珠”,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露珠的可爱、迷人。第四个片段的作者把圆想象成“石拱桥”,“它的圆拱恰好是半个圆,倒映在清清的溪水中,构成一个整圆”,想象合理,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例文二从这个材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揠苗助长”的真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