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的几点思考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之一。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新形势下调节利益分配、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的重要意义(一)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是保稳定促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2010年我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二位,超过了5万亿美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当前的社会矛盾中,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严重不合理,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基尼系数持续走高,达到了有可能从经济问题演变为社会冲突的程度。198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2000年为,突破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意味着开始出现两极分化,2010年超过了,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这是导致现在社会不安定、社会矛盾尖锐、社会热点问题增多的根源之一,如果不引起高度重视,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甚至会造成社会动荡,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在这样一个大的国情和形势之下,国家越来越重视缩小贫富差距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财富分配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市场按资源要素进行分配,其次是政府采用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进行分配,第三次分配是慈善公益事业,是财富的拥有者以道德和社会责任为动力,将收入的一部分捐给慈善公益组织或需要救助的个人,因此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二)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是保民生促和谐的重要举措。慈善公益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补充,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民生改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出席中华慈善大会代表时指出:“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区域和行业之间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大力加强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把政府对收入差距的政策调整与社会各界对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慈善公益事业在扶贫济困、社会救助中的特殊作用。慈善公益组织通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采用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服务等各种社会救助形式,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进而使每个社会公民能共同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三)发展慈善公益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后,如果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可能导致社会价值观扭曲和公民道德滑坡,以博爱奉献为宗旨的慈善公益事业无疑是对公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倡导对生命的尊重、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人们在参加各种捐助、救助活动中,思想会受到感染,心灵会受到净化,觉悟会得到提升,受到慈善事业帮助的困难群体会深深地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社会的关爱,增进对社会发展和国家政策的认同感,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发展慈善公益事业面临的问题2008年以来,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正处于起步和发展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慈善公益组织的制度建设、公信力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度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瓶颈。(一)公众对慈善公益活动参与度不高。由于我国的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比较迟,企业和个人有参与慈善公益活动的意识,但对捐款捐物的参与度不高,据调查,国内登记的企业参加过慈善捐赠的仅占10%左右。2007年美国慈善捐赠总额为3064亿美元,占美国当年GDP的%,同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为309亿元,占GDP的%,2010年全国慈善捐赠总额约700亿元,不足当年GDP的%。这表明,中国的慈善公益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先富起来的群体对社会的回报不尽如人意,掌握巨大社会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