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搜集、筛选资料,主动获取知识。教师依据教材,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收集资料,获取新知。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教师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知道到哪里去寻找他所需要的知识,学会怎样运用这些知识去组合,去创新。体现了我们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如《回乡偶书》一诗中,学完正文后,由学生从网上自选一首怀乡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学,为学生学习古诗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供了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体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三峡》一课,教师设计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在自己课下收集资料、现场查找网上资料的基础上,或以导游的身份,或以游人的身份,或以三峡人、作家、诗人等不同的身份,介绍三峡,这一教学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学习能力,如搜集、整理信息资料,运用资料,语言表达等。另外,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互补的“平台”,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2、发挥计算机学习工具的优势,人机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是课件的“看客”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环境。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学生在“人机互动”中,通过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事物的声、色、光的发展变化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认识过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文中的重点是鲁提辖打死镇关西的那三拳,可以将文章列一个表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在计算机上面填好表格:“第一拳打在什么地方?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这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有多个切入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可以是书上的现成的话,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后的话,可以是一个词语,也可以是一个句子。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有所得。教师可将学生对课文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多元理解切换到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再比如,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还可以为学生设置汉字输入的窗口,学生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名人名言输入到计算机中。这种方便快捷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在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语文课中的运用,我们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实施过程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在语文课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尚无充分的经验,但它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优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作为语文教师应及时汲取新知识,日渐积累,日益丰富自己的头脑,以更好地适应语文课教学手段改革的要求。然而我们也应该同样的清醒的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只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在语文课中的运用虽然冲击着传统的语文课课堂教学,但是不等于说它可以包办代替一切。传统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仍不能抛弃,只有多种教学手段并存各自发挥特长,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