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前》说课材料一、教材分析本文写于1934年,这是中国社会最黑暗的年代。文章主要写雷雨到来之前人们的感受,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修辞渲染了天气的闷热、阴暗,表现了人们对暴风雨的渴望。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反动势力的憎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新生活一定会来临的坚定信心。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确定如下: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并学会运用“咆哮、揩汗、焦躁、龌龊、噤声”等词语;2、学习课文运用多种方法渲染环境的写法,用心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文中各类事物的象征意义,体会文章主旨。能力目标:比较本文在主题、结尾上与高尔基的《海燕》的异同。情感目标:1、学习作者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学习课文渲染环境的写法,用心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各类事物的象征意义,体会文章主旨;2、比较本文在主题、结尾上与高尔基的《海燕》的异同。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品读法、指导点拨法、延伸拓展法三、教学方法1、问题导读法由易到难的提问,循序渐进的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自觉、自主的思考、解决问题。2、品读法通过概括画面和品味语言,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环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并锻炼口头表达能力。3、指导点拨法教师在学生遇到疑难困惑时,随机相宜地给以提示、点化、诱导,主要针对语言的赏析和象征意义的把握。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延伸拓展法通过与高尔基《海燕》的对比阅读,加深学生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四、学法的选择运用以分组讨论式、圈点勾画式、口头复述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五、教具运用多媒体课件用心爱心专心1用心爱心专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