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第二课时主备人:吕晓玲学习目标:1、感受文本语言之美。2、体会作者构思之巧。3、学习雷锋精神之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尽管还是春寒料峭的天气,但各种花次第开放,小鸟也开始唱起了歌,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朱自清的《春》,他在春花图中这样描绘: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学生齐背)正是因为梨花洁白胜雪的特点,才有了“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以花喻雪的名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当代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二、品味课文:(一)想象梨林之“美”1、文中作者以优美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副副美丽的景、物、人,快速自由朗读课文,发现文章的美点,以“这里的——美,你看(想)——”的句式描述出来。2、梨林风光真是美不胜收,在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自由品读,发言。小结:听着同学们的发言,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副副美丽的图画,谢谢你们,美的发现者。梨林美在环境清幽、美在姑娘漂亮、美在主任热情周到、美在过路人见的相互关爱。(二)理解茅屋之“爱”1、在这梨花掩映丛中的小茅屋,它虽是孤单的,却给过路人带来了方便,带来了快乐。文中哪些人得到了这种方便?“我”和老余、瑶族老人2、他们当时是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遇着小茅屋?小茅屋条件如何?他们感受如何?3、屋虽简陋,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无不给人一种“到家了”的温馨感觉。他们享受了方便,是否一走了之,不再回头?他们是如何做的?他们这样做很是辛苦、劳累,但他们高兴吗?小结:报恩是幸福的,帮助别人是快乐的。茅屋虽小,但它充满了爱,享受过它的方便的人,都尽力为它做点什么。(三)评读文章之“新”1、让这么多的人一一受惠,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在判断小茅屋的主人上,“我”和老余曾出现过几次误会?是她(梨花妹妹)?是他(瑶族老人?)都不是。2、那我们来看都是谁为小茅屋做出过贡献?解放军建茅屋、梨花和梨花妹妹照料、瑶族老人送米、我们修葺茅屋。3、解放军为何建茅屋?梨花和妹妹为何这样做?瑶族老人威吓?我们又为何这样做?其实他们都是向雷锋学习。这就形成了一个连环套,每个环节间都有一种因果关系。无论从整体还是从局部看,本文是先写果后写因,还是先写因后写果?4、而从文章内容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可见本文是顺叙中套倒叙。一次误会激起一层浪花,作者就一次次设置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本文的第一个写作特点:A、悬念迭起构思新。B、驿路梨花标题新文章标题是“驿路梨花”,稳重几次写到梨花,找出来,读一读。然后判断举重梨花的含义。这驿路梨花是边境盛开的洁白的梨花,是哈尼小姑娘梨花,是雷锋精神的象征。花似人,人似花,标题与主题,梨花的自然美与心灵美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了和谐的统一。小结:学习本文特点:悬念迭起构思新,驿路梨花标题新。三、拓展探讨:1、学了本文,你想到了哪些名言警句?2、结合学习雷锋月活动,说说你打算怎样向雷锋叔叔学习?学生交流,老师小结: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代代传。四、巩固反馈:1.根据拼音写汉字。竹miè()niǎn()走Huǎnghu()jǐ()子花bàn()修qì()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贯穿全文的是。(2)从全文看,文章采用的记叙顺序是,而中间又巧妙的穿插了一些故事,所用的记叙顺序又是。使文章曲折有致,构思颇具匠心。(3)文中的“梨花”一语双关,既指,又指。课文最后引用了陆游的一句诗“”,照应了题目,也深化了主题。附板书设计:驿路梨花彭荆风语言优美:人美景美构思新颖:悬念象征雷锋精神:助人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