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造性的学生需有创造型的教师祝诗雨摘要:当今的社会科技竞争已达到了非常激烈的程度,但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具有创造性能力的人才竞争,要想培养出具有创造性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拥有更高素质、更丰富个性的教师。关键词:创造能力;班主任;师生关系TheTrainedCreativeStudentMustHaveCreationTeacherZhuShi-YuAbstract:Nowsociety'stechnicalcompetitionhasachievedtheextremelyintensedegree,butallistalentedperson'scompetitioninthefinalanalysis,especiallythecreationvirilitycompetitionfortalentinparticular,Ifgovernmentwanttofosterthecreationvirilitytalentedperson,Itisnecessaryownateamofhigherqualityandricherindividualityteacher.Keyword:CreationAbilityHeadTeacherTherelationsofTeacherandStudent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国际间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突显,但竞争的关键却是各国人才创造能力的竞争。我国要在竞争中取胜,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最根本的是要培养一代又一代富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离不开教师的。如果老师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不断的在教学活动和日常交流中表现出这种创造性倾向,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可见,时代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兴旺都需要创新型的教师。一、影响学生创造能力发挥的因素1、传统教育的思维定势阻碍学生质疑和创新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思维定势是指由于先前的思维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后继思维活动的特殊心理准备或反应倾向,它使人的思维循着某种习惯了的近乎是达到自动化的思路进行”[1],思维定势对人的思维活动过程产生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在客观条件还没有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它使人能够驾轻就熟地利用已有的经验和已掌握的方式方法,迅速顺利地解决问题,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当客观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尤其是在新的问题出现时,需要人发散思维用新方式来解决时,思维定势就会影响新思路的构建和新想法的产生,影响探1索的广度和深度,表现出刻板和僵化,同时也阻碍头脑对新知识的吸收,产生不良效果。概括的说,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大体有3个方面:第一、由教师中心而造成思维中的权威定势,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畸形的“权威-依存”型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思维也几乎全处在教师的控制之中,接受新知识和解决问题时就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第二、由书本中心而造成思维中的惟书本定势,为了应付考试,教育的天职被人们误认为是教师将凡与考试有关的知识悉数教给学生,而且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传授尽可能多的知识,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赋予书本知识无上的权威,用强迫的方式,要求学生无条件的记忆、信奉。第三、强调统一性,忽视个性而造成思维中的从众定势,传统教育一直推崇的是培养听从的乖孩子,强调的是教育的整齐划一,并为此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教育方法、同样的评价标准和要求,衡量着智力、爱好、兴趣和经历、基础迥异的学生。2、传统历史文化渊源对教育造成的负面影响第一、过分强调整体同一,而压抑了个体意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追崇的“最高,最广意义上的天人和一”即主体融入客体,或者客体融入主体,坚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显著差别,从而达到个人与宇宙不二的状态[2]。“天人和一”是中国古人的最高理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难以有真正独立的东西,天地万物都是与人对应的存在,同时也根本没有“个人”和“自我”的概念。所以说中国人的自我是不完善的自我,是缺乏独立性的自我。虽然这种自我有着西方所没有的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统一的优越性,但正是这种自我与外物的区别始终不能得以彰显,个人主体意识的萌发受到压抑,个性独立的社会意义被否定,个人追求自身正当利益的能动性消解,最终失去了勃勃向上的活力和创新进取的原动力。就现实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忽视个性自我,也给教育带来了许多消极的影响,使其成为“目中无人”的教育。因为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独立人格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