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标准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知道与了解1.建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2.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主要成就3.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损失理解与运用1.三大改造引起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动2.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3.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所在4.周恩来、邓小平对国民经济整顿的作用及实质5.建国以来头20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和教训重点解析1.对三大改造的认识【解析】(1)含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原因:在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①土地改革后实行的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一种个体的土地私有制。这种个体经济分散、落后,很难抗拒自然灾害,也提供不了足够的商品粮。②个体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很不稳固,经常会出现贫富分化,导致农民出卖土地,使部分农民沦为赤贫,部分农民则可能成为新的富农,使剥削关系重新出现。③国家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粮食。个体农民生产的粮食易被粮商抢购和操纵,使国家征购粮食困难。从根本上而言,是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个体农业难于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对手工业改造的原因: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用心爱心专心1求。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3)意义: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2.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解析】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开始走上自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70年代末,既有成功,又有失误,但总的来说,是在曲折中前进。(1)经验: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并且在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一定的成绩。(2)教训:①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的基础。②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③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⑤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⑥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难点突破“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突破】(1)“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在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还缺乏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对冒进思想在建设中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必须注意处理好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否则会严重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在于:要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混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不同历史阶段,不能片面追求公有化程度,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基础测评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全国解放前夕,国统区经济濒于崩溃,原因有①多年战争的破坏②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③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④物资奇缺,物价飞涨用心爱心专心2A.①②③④B.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