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阅读空间还给学生-------语文阅读教学尝试阅读本应是人生得意之事。高尔基形容自己对书本的喜爱“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确,没有一个学生不喜爱阅读,但有很多学生不爱上语文课,这对于每位热爱阅读的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个悲哀。如果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一下阅读教学过程,如果能抛开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相信每位教师都承认:语文课缺乏学生的个性自由。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个体的兴趣爱好得不到满足,个性的领悟得不到承认,创造能力就会受压抑,这既有悖于人的天性,也与时代精神不合。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可是很长时间以来,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了教学的方向,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作者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了主体错位,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以致迷失了自己,丧失了阅读的渴望。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当是改变阅读教学现状的重要举措。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1)活用现有教材。教材的一些篇目跟不上的时代的步伐,需要进行取舍。对于教材的课文,不一定要篇篇俱学,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哪些作品应该删去,哪些作品只需作一般阅读,哪些作品应该重点研读,由学生拿出意见,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商定。对于宜重点研读的课文,也不必拘泥于以往教参或别人对作品的定论,而应以学生为主,启发学生反复阅读,自主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品评文学作品的能力。(2)延伸和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阅读教学仅以文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是不够的。每一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环”,或者说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眼”。教师只有从这一“环”、一“眼”向有关的知识面延伸和辐射,才能清晰地把握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教材只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载体。学习教材的目的,无非是通过这个例子和载体,去揭示它所承载的普遍性和本质性的东西。①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学习。这是语文学习延伸和扩展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利用阅读课、网络及其他途径,阅读相关的文章。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②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如解读“童年生活”话题的文本时,可以充分利用文本内容放飞学生的思绪,让学生同鲁迅、丑小鸭、仲永一起走进天真烂漫的童年,一起去追忆瑰丽的童年,找寻童年的美好,唤起童年的梦,永保童真童趣。在品读他人生活的过程中“以人为镜”,思考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其次,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把人生的看法、社会现象的评判、生活的喜忧、家庭的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如乞丐现象,上门推销,责任义务,忧患意识等等,学生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例如透过《背影》的文字表象,人们可以感受到朱自清家境的窘困,悟到世间最真挚的情感,同样也能够感悟到是真实的背景介绍、细致的情节安排才收到了真情流露、感人至深的效果。还会使不同的读者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加深对家庭亲情的理解,充满对人生的关爱,这样就拓展了作品的意境,升华了主题。在阅读中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允许感悟有深浅和多寡的自由,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思维的主动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实现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三位一体的阅读功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③设计开放性作业。传统教学中的课业,少有创造性,单调乏味,学生不感兴趣,使得他们的天性被泯灭,创造力被扼杀,严重地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设计一些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张扬的作业。(1)、活动类作业这类作业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