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内容摘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特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在语文教学中完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这一目标,就要求语文教师正确理解人文,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切实注重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拓展教学的途径方式,丰富语文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关键词】:语文培养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充分肯定了现代语文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让语文富有情感,充分利用语文本身的情感因素,积极发掘蕴涵于文本的情感,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文本积极地进行对话、产生交流,更好地体现它的生活化和人文性。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如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一、树立“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属于人文教育,产生人文力量,培养人文素质。人文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对人格完善的追求,以实现个性的解放;人文的力量既可以培养学生同情、友谊、责任和勇气等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人格行为,又可以加强诚信、独立、创新、自律等现代人格行为的培养;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从根本上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人”,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学生,要把学生当作“人”看,这是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先决条件。学生是主体的人,有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的个性,独立的思想和主体意识,要相信并尊重他们。但事实上由于父母和老师没有把孩子当作有主体意识的“人”来对待,父母长期的包办代替,学校教育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忽略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导致了学生缺乏思想和主见。这要求我们在语文教育中应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气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每一个人与众不同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张开思想的翅膀,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学生思想的多样性,要在备课、教学设计体现教学的开放性,随机应变,因时定教,因人定法,使课堂教学不囿于教师的圈定的方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智慧、倾听学生的声音,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二、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一)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导向语文教材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供了有力的凭借。课本中佳作连篇,人文知识丰富,思想内容深邃,艺术形式完美。选用了各种体裁的大量文学作品,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众多领域,所选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生活,展示人生的真谛,赞颂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它们往往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所以说,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的提高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语文学科积淀的丰厚的人文魅力,使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了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任务。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同文本的真切畅谈,使他们激情勃发,人格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发挥,把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有意的熏陶,让学生去感悟、体验,日积月累,无疑会逐步形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字里行间充溢着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美。有描绘美的景物,如《黄山奇石》、《五彩池》、《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等;有刻画美的人物形象,如《晏子使楚》、《曼谷的小象》等;有记录美的斗争生活。这些课文都是我们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在引导学生体验美的同时,分辨善恶、是非、真伪,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另外,像《诚实和信任比金钱更重要》、、《小珊迪》、等文章都是对孩子们进行“爱”的教育的还素材,让孩子们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