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沪培训记寻梦行(四)——基于精准学情分析的支架式教学实践研究海口市龙华小学李开义来沪参加培训已过10天,听不同学校(到过新区的东方小学听课)、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互观课是我们近期学习的主要形式。他们的课堂(尤其是语文、数学教学),更多的是在进行“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基于精准学情分析的支架式教学”实践研究。顾名思义,该课题所研究探索的,就是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基于精准学情分析的、采用支架式教学进行有差异教学的实践经验。于此,仅是个人参加此次培训的一次“通识”学习,与大家交流、分享。一、课题研究的背景、要求1、三个背景一是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近几年,我校秉承“全人教育”的教育思想,提出“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大家都明确了教育一定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认识。但是,到底该怎样具体的去落实?相信包括本人在内的我校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心中无数。也许,借助这个课题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找到答案。二是顺应当今教育要走向个性化的趋势。促进学生个性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是世界教育发展共同的趋势、潮流,我们国家也在研究到1底怎么做,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就是从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精准地去进行学情分析,为学生的成长、为学生有效地学习提供一个有效的支架,从这个角度为走向个性化提供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客观地说,我们学校乃至海口本地的教育发展与上海市的教育发展是有着很大差距的,在我们很多教师甚至还没有真正的关注绝非极少数差生的今天,他们早已经在要求合格率必须达到95%的基础上,切切实实地从三级课程的构建、设置及教育教学的方式手段等方面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而努力。由于我们跟班学习所在的基地学校也是今年初才启动该课题的实践研究,虽然在所听到的大部分科组互观课堂上还是很难看到能体现学情差异的任务单,但并非意味着他们的老师没有朝着这个方向研究——这些天,钟校长就经常追着浦师附小负责数学科教学的丁教导索要她们的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稿。三是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是一句口号,它要有具体的措施和方法。一直来,我们学校都在不断地尝试着——狠抓培优补差、进行集体备课、构建有效教学课堂模式、探索实施课时改革……老师教得辛苦,学生们学得痛苦,教学质量却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在进一步减负的大形势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提高课堂教学效度又必须有赖于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准确的了解、评价,有赖于我们对教材(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把握,有赖于我们对教学方案的科学设计、落实,等等。就目前而言,我校教师整体的专业水平及教育教学能力并不强,这个课题的实践研究,既解决了老师教什么、怎样教及学生学什么、2怎样学的问题,减少了课堂上漫无目的的教学行为(任务单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又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它应该是目前最有可能提高我们学校的课堂教学效能的措施和方法的途径。2、三个结合上海实施该课题的实践研究,建议要和学校的教研、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因为它是更好地提升我们教研、科研工作的非常有效的途径;要和学校的管理、提升和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有机结合,因为学校的发展关键是教师的发展,开展这项实践研究实际上就是为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要和学校的特色、学校的品牌、学校的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课题的研究工作应该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及实施之中得到体现,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3、三个要素一是精准的“精”。要求学情的分析要精准,支架的搭建要精细,实施的时候要精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学生。二是有效的“效”。要求研究的目标、研究的方向、研究的重点是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益和效应的,应该从学情分析、学习设计、学习评价、作业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实践研究,积累经验。三是有趣的“趣”。这个“趣”既要考虑学生,还要考虑我们的老师。一个成功的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想学、愿学、能学、乐学;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是我们的老师,搞这个课题研究,实质上就是为我们老师的专业发展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