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南沙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C级培训作业学生逆反心理辅导案例灵山中学刘春林62号一、学生逆反心理的依据在日常教育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就是“不受教”、“不听话”,常与教师或家长闹对立,有时出现你说东、我偏向西,对家长、老师的管教表现出消极冷漠,反驳抗议,严重的会出现出走、报复等不良行为。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个性”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这种心理是一种失常心理,他是用抵触、反对集体或者别人对自己的合理要求、指令的形式,来逃避外界的压力,从而维护自己所谓的个人尊严、面子。有这种心理的人,当他的需要受到挫折的时候,他就会对阻碍他的人阻碍他的需要不能实现的规章制度和周围环境等等,产生抵触行为,甚至报复行为。初中阶段,是学生逆反心理出现的一个开端,它也是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逆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孩子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即你要求我怎样,我偏不这样。这样最容易引起教育者的恼火,而教育者越恼火,对孩子越发训斥,这样使孩子更加反感,直接影响到孩子与其之间的关系,以至家出走,离校出走,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二、学生逆反心理辅导的目的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不加以重视和疏导,后果将难以估计。初中时期是学生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是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研究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三、学生逆反心理辅导策略针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种类及其成因,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辅导策略:1、倾注师爱,融洽师生关系关爱每一个学生,讲求民主创设良好氛围,体贴学生,对常犯错误的学生,多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对教师的隔阂和对抗心理消除,乐意接受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2、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教师应该多学一些心理学知识,掌握一些知识,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学生面前,以自己敬业、博学、自律、宽厚、诚实、可倍的良好人格形象感染学生,提高自身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信,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言”,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3、公平公正,坚持处事原则教师如果处理事情不公平不公正,必然会引起学生不满,反感甚至反抗。对此,教师在处理学生具体问题时,一是要体现公平公正,对事不对人,尽量做到“一碗水端平。”因此,平时观察学生时要做到一视同仁,不分厚薄,不能存有“一好百好,一恶百恶”的心理,善于发现每一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样,在处理问题时才不会随心所欲,依主观印象办事。4、对症下药,纠正学生不良心理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因素很多,我们要进行分析,对症下药,因势利导,纠正学生“逆反”心理。若因教师处理不当造成的,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以实际行动取信于学生,重新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5、通过一些活动,强化对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和帮助,使学生在活动中正确认识问题,进行换位思考,从而达到矫正逆反心理的目的。四、学生逆反心理辅导的重点与难点1、正确评价逆反的心理特征逆反心理产生后,学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使得教育活动受到阻碍,教育目标不能顺利实现,甚至由于学生逆反而引发的行为会给他人、社会及其本人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人们常用桀骜不训、为所欲为等词来批判地描述青少年的逆反。2、正确处理学生的逆反行为对待青少年的逆反,教师和家长必须认真分析、冷静对待。由于青少年的心理发育特征,产生逆反是正常现象,教师和家长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束手无策,更不能强制压迫而应冷静下来,认真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符合他们的性格和承受力等心理特点,他们提出的异议到底有没有道理。要静下心来,平等地与学生谈心,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在日常教育中应努力采取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育方式,主动消除和避免青少年的逆反发生。五、学生逆反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我校学生卢某某,他的妈妈很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