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爱的种子——《给予树》教学反思濮阳市油田第十二中学陈芳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爱意流动的日子。在这样的一个特殊的节日里,一个小女孩渴望拥有一个洋娃娃,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金吉娅实现了她的愿望,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课文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围绕“爱”字展开教学,是本堂课的主要特点,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并要跟情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几点:一、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快乐的。在这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以“给予”为主线,从课题入手,层层深入,通过一个问题“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去统领全文。主线明了了,学生就会学得轻松愉快了。其次,在使用激励性评价语的导向上,把评价语言与课文内容及生字词结合起来,在老师的激励下,课堂上小手如林,学生也体会到了给予是快乐的,学习是快乐的。二、让学生体会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金吉娅拿着并不多的钱,本来要给哥哥姐姐买圣诞礼物,但当她发现“给予树”上的卡片后,便毅然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而且,她对自己的行为有简单而充分的理由:“我们有这么多人,已经能得到许多礼物了,而那个小女孩却什么都没有。”这直接反映了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娅的“给予”不光是礼物,还有同情和爱心。三、让学生寻找课文中不易发现的爱。“母子之爱”表现在:母亲在家里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给每个孩子钱让他们买圣诞节礼物;妈妈听完金吉娅的陈述后,没有责备她,却为她的行为而感动。“手足之爱”表现在:买礼物前,孩子们“希望送出最诚挚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买完礼物后,孩子们“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可回想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仍存在着不少需改进的地方:一、理解词语可采用多种方法。在理解“兴高采烈”一词时,我只是让孩子们说说什么是兴高采烈,其实还可以通过换词、表演等方法来体会孩子心情的愉快。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时机。我让学生体会“什么都没有”到底没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怜时,有位孩子说到“我很惭愧”,如果我再加以追问,也许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三、对于学生情感的激发,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可能学生们对于国外家庭的生活缺少了解,所以对于课文中的故事缺少亲近感,难以激起心灵的共鸣。鼓励学生课前多了解文章的背景资料,应该是个不错的办法。当然,让学生从更多的课外阅读中,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体会更为复杂的人物情感,则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最高明的举措。因为在课堂中,那些阅读面比较宽广的孩子能逐步接受老师的指导,较快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情感。在本课的学习即将结束时,我问: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哪里?一些学生便能在文章内容的启发下,发自内心地说出:这样的“给予树”应该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应该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