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了解康熙帝亲政后面临的主要问题,知道少年康熙帝采取的重大举措。掌握两次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认识康熙帝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贡献。分析康熙帝为巩固多民族国家所做的贡献,说明康熙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一、少年天子和平定三藩1.少年天子(1)幼年继位:1661年,玄烨八岁即位,年号康熙。(2)智除鳌拜:1669年,康熙帝设计生擒鳌拜,判处其终身禁锢。2.平定三藩(1)背景: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势力日益膨胀,严重影响全国的军政统一和清王朝的安危,康熙决定撤藩。(2)过程①1673年,吴三桂公开举起叛旗,进军湖南,不到半年时间,叛乱之势遍及半个中国。②康熙派八旗精锐部队开赴荆州,阻止吴军北进。③陕西提督、内蒙古察哈尔部首领加入叛军行列,康熙果断起用图海,先后平定察哈尔、陕西的叛乱。④1676年,吴三桂进攻广东,尚可喜之子叛附吴三桂,终成三藩之乱。⑤1681年,清军攻入昆明,最终平定叛乱。(3)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势,清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随之加强。二、统一台湾、抗击沙俄和三征噶尔丹1.统一台湾(1)背景:民族英雄郑成功1661年驱逐荷兰侵略者,光复台湾。后来其子郑经同清廷处于对峙状态。(2)措施①1683年,派施琅率水师攻下澎湖岛,促使郑克塽奉表投诚。②统一台湾后,康熙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3)意义:强固东南海上防务,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进一步加强。2.抗击沙俄(1)背景:16世纪中叶,沙俄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2)概况:1685年始,康熙组织清军两次在雅克萨重创俄军。(3)结果:1689年,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①内容: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及外兴安岭至海为中俄的东段边界,岭、河以南属中国,以北属俄国。②意义:这是双方在平等谈判基础上签订的一个平等条约,从法律和国际条约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3.三征噶尔丹(1)背景:噶尔丹武力占据维吾尔族居住的天山南麓,并多次出兵东犯,使中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陷入混乱。(2)经过:康熙帝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等战役胜利,平定噶尔丹叛乱,举行声势浩大的多伦会盟,实行盟旗制度。(3)意义: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与喀尔喀蒙古的关系,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4.其他功绩:派人治理黄河水患,视察河工;改革赋制,减免赋税,厉行节俭;重视文教,组织编成《康熙字典》。[特别提醒]与秦始皇、唐太宗相比,康熙帝最大的进步之处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也是时代赋予康熙帝的特殊任务。在康熙时代,中国已不再是世界上实力最强的国家,面临着外国侵略的危险,因此抗击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就成为当时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1)康熙帝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2)纵观康熙帝的一生,他缔造并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康乾盛世”局面。而面对西方社会的巨大变革,康熙帝却不断强化君主专制,未能顺应时代潮流,中国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落后于西方。康熙帝统一与治理台湾史料一1684年,①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史料二雍正五年(1727年)台湾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有人口20万左右,②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①画线信息说明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是加强对台湾的管辖。②画线信息说明康熙帝统一台湾促进了台湾的社会发展。(1)史料二中的“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2)据上述史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