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如何评价学生?一、促进发展的效用性原则“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每个学生的权利与责任。学生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之中的人,存在着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根本目的也在于此。因而,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应成为评价的重点。基于此,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不仅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要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的评价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而且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效用性原则是指评价过程应根据评价的目的与内容、评价对象的具体情况、具体的社会环境背景等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计划,运用合适的评价方法使评价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效用性原则是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目的性原则,体现了新时期思想政治课学生评价的本质特征。该原则认为,评价过程是教育过程,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思想政治课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是教育管理和决策的依据,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手段。它的基本要求是:1.建构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的评价标准,给学生的发展以方向性的引导。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努力方向”。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其内涵,力争使制定的评价指标和标准符合国家的有关要求及学科的特点。进行评价时更要力求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也只有这样的评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觉悟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2.通过评价,从微观上给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发展提供具体指导。本课程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所达学习目标的程度,使学生及时把握自己的社会科学常识认知和思想品德素质的发展状态,如哪些方面还没有达到或完全达到、其原因何在、今后应采取哪些措施加以改善……从而给学生的学科学习和思想品德素质的发展以具体指导。“教育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情境中的表现,更在于学生在非学校情境中的表现,在于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的能力。”②无论是对初中还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都强调思想政治课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设计的评价问题应具有情景性、生活性,以便于学生形成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初一思想政治的考察可设计这样的分析说明题:“知心朋友把昨天与妈妈的不愉快告诉了你,并认为父母总是不理解子女。遇到类似问题,你会如何处理呢?”“丽丽和妈妈到书店买书,乘车的时候,两位大学生给她们让了座。不一会儿,上来一位老奶奶,丽丽又给老奶奶让了座。谈谈你对这事的体会。”……这些题目在问题的设计上,注重内容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求答案的唯一性,允许学生自由发挥,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答题空间、创新空间。而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帮助其找出完善人格的最佳途径,在试卷上写出指导性的评论,给予引导。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尽可能加强对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评价。评价只有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才能为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提供准确、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有位老师在给学生的评语中这样写道:“在老师眼里,你是一个乐于助人、关心集体的小女孩,同学没有橡皮了,你主动递过去;艺术节活动中班级需要彩带,你无私地从家里带来。你是那样的乐于为同学做事,为班级出力,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