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组织学生有效地学习数学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的理念在逐渐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逐渐得到改善,课堂教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了“自主探索”,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活跃。这一改变确实令人惊叹万分。然而,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受益者?成为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一、情境教学的策略“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二、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只要对它有了兴趣,便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学习数学也是如此。有了学习兴趣,学生便会在学习中产生较高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去主动寻求知识和参与学习活动。而活动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尤其在数学教学中,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追求活动的效果,活动形式不能一成不变,适当花样翻新,有助于引起学生活动的兴趣。尽管如此,活动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势必导致为活动而活动,使活动的功效发生变异。有的数学课堂活动只注重热热闹闹的表面现象,而忽视了实质性的数学知识探究,这种活动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突破,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正确把握,忽视了对活动的体验和反思,反而导致活动华而不实,这种活动是无意义的、无价值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一个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一人不能独立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因此,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三、合作学习分工明确,教师要适时引导。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就沸腾起来。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样几种现象:有些学习小组的学生抢着各说各的发现,人人都急于表述自己的思想,结果导致谁也不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些学习小组中,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从上述现象中可知,教师尽管重视并提供了孩子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对孩子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显然重视不够,指导不够。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让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局面。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四、给足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时间。教学中坚持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通过一定的问题,教师留出一些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积极发表各自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来解决问题,并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及时获取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善待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错。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一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