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与措施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特别是应用数学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策略一:指导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学生的自学活动是他们个性品质发生、发展的基础。在深入备课和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拟订富于启发性的阅读提纲或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领会掌握阅读方法和思维步骤,在此基础上点拨究疑。使学生的看书由不会抓重点到会抓重点,由没有问题到会提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力求实现由按步思维到创造思维的飞跃。学生的课前预习组织得好,能充分调动出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策略二:变换课堂角色,激发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指导、点拨、激励,促使学生主动求知。从而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使认知过程的价值追求通过主体的主动参与去顺利实现。要注意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个性品质,适时变换课堂角色,顺应他们的志趣、爱好,多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多让他们发表各自的意见,多给学生“跳摘果实”的尝试,多照顾学生的特长。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梳理,展示对知识不同程度的理解。随着问题的提出和探讨,解决预习中产生的疑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把握时机,适当引申,在学生眼前打开一扇窗户,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热情。策略三:革新课外作业观念,提高自我监控能力课外作业是学生暂时脱离老师的直接指导,进行相对独立状态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其自我监控系统能否发挥积极作用,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利用课外作业积极培养学生发展自我监控能力,是一条可操作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调控,作业的形式和评价体系对能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传统的作业由老师统一布置,并花大量的时间批改。然后学生订正,再批改。这过程较易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效果不明显,同时花费了老师过多的时间和精力。1、作业的进度应人而异,自主选择。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作业的进度不统一,可根据学生自学的进度选择作业的进度。批改后与学生交流探讨,特别是进度较快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自学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肯定和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和学习数学的热情。2、学生参与作业评价。根据作业性质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有一定深度的作业,先批改程度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并与他们探讨他们作业中的问题然后由他们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再请他们帮助程度较低的同学。对于基础的作业,先批改学习较困难的同学的作业,再完成相同的程序。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每一评价主体都发挥了特有的作用,实现了作业批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拓宽了作业评价的交流、学习、竞争的功能。对每周的自选题,我认真解读,打等第评价,对其中精彩的问题精心选摘。策略四:营造学习氛围,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班级文化环境是以班级外在表现的物质文化环境和内在群体规范、舆论与心理环境的组合。它渗透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它起着导向、凝聚和约束的三大功能,对置身其中的人发生巨大的心理影响,从而改变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隐性教育的作用。重视班级文化环境建设,营造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