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周练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我非常喜欢《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特别是易中天先生与那些爱出风头、喜欢的人不同,他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三国确实是让人神往的,文人向往的是三国时代,民众喜欢的是三国故事。易中天对三国故事了如指掌,讲得,对三国的研究非常深入,对一些学术问题。A.夸夸其谈侃侃而谈头头是道B.侃侃而谈头头是道夸夸其谈C.夸夸其谈头头是道侃侃而谈D.侃侃而谈夸夸其谈头头是道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欲避世遁俗,又因不忘国运民生最终没能归隐山林,正是这两句诗的真实写照。B.商家尽管在“禁卡令”影响下遭遇销售冷门,但多数市民对这一禁令持支持态度,认为公款应该用在正当地方,无需浪费,应提倡节约。C.中国古代家训其实质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它在古代家庭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堪称是先人留下的为人处世的宝典。D.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美的独特视角。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A.④⑤③②①B.④①③②⑤C.③②①④⑤D.③①②⑤④4.请选出与上联对仗最工整的一项()①倭寇屠城②满城血雨③雨花石上凝碧血④伟业煌煌大梦圆⑤祭三十万亡灵⑥民魂奋振⑦莫再坑前空拭泪⑧含悲以砺⑨九州锐志华人⑩鲜花为祭英魂上联:卅万同胞血证,勒石为铭、国耻不忘,长江滚滚怒潮起下联:A.⑤①②⑦B.⑨⑧⑥④C.⑨⑥⑧④D.⑩①⑥③5.下面是四种不同情境的讲话,且都与“笑”有关。根据情境推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A.初次见面时的讲话:我不会讲话,您可别见笑。B.再次遇到朋友时的讲话:去岁路过贵地,本要登堂求教;但愧知识短浅,诚恐贻笑大方。C.接受别人礼物时的讲话:恭敬不如从命,我就笑纳了。D.在追悼大会上的讲话:凶手被抓捕,正气得弘扬,愿我们的英雄含笑九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无争议陷阱余秋雨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因为他们多数不太合群,而且有点骄傲。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