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的七个“关键词”近几年来,“教师专业成长”一词获得了高频率的使用。这当然跟新课程的实施和教育形势的发展有关。而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重视与强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创造了“机会”。但就教师的整体素质看,“成长”中还有不少问题,如“职业倦怠”的教师还为数不少,特别是在农村和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如何突破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笔者提出落实七个“关键词”的策略。第一个关键词:意义。即要让教师明确成长的重要意义。“意义”可以说出很多,但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让教师明白:教育是在不断发展的,教育的对象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换句话说,今天的教育(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是不同于昨天的教育的,明天的教育又会不同于今天的教育;今天的孩子(无论认知还是个性)是不同于昨天的孩子的,明天的孩子也会不同于今天的孩子。那么,教师要想驾驭这种“多变”的教育和孩子,自己不变(即成长)怎么行?只有自己“变”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教育的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教师的专业成长不是“要不要”,而是“必须”。第二个关键词:意识。也就是说,教师要有成长的“动机”和“兴趣”。意识是成长的“控制枢纽”。没有成长意识,教师的成长“免谈”。成长意识的确切表达,是“我要成长”,而不是“要我成长”。一个教师是不是有成长意识,即到底是不是“我要成长”,可以用“尺度”衡量(自己也可以“量”自己)。尺度就是看他做到了“四自”没有:(1)自愿———成长是没有任何“强迫”的;(2)自觉———成长是不需要任何“提醒”的;(3)自律———在行为上有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能够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成长要求;(4)自立———不靠他人“提携”,靠自己成长起来。成长意识哪里来?来之于三个方面:(1)来之于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改变人。陶行知说:“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是好教育,教人变坏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教人不变或不教人变不是教育。”当然,教育要追求的肯定是教人变好。但是,如果不想办法使自己的专业成长起来,说不定在不知不觉中就教人变坏了。可见,只有有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师的成长意识才能“生成”。(2)来之于对生命的感悟。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但生命更是来之不易的。作家毕淑敏写过一篇文章,叫《我很重要》。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回溯我们诞生的过程,两组生命基因的嵌合,更是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物。常常遥想,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如果换了一个时辰相爱,也不会有此刻的我……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时辰,由于一片小小落叶或是清脆鸟啼的打搅,依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我们的生命,端坐在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这段话告诉我们,人来到世上是非常偶然的。这样的“偶然”,无疑十分“重要”。但我在理解“重要”的同时,还想说“要珍惜”,珍惜如此来之不易的生命,珍惜生命中的分分秒秒。正像刘墉先生所说的:“你可不要白来这一遭。”有了对生命的这种“感悟”,教师成长意识的产生恐怕也不成问题了。(3)来之于对人生观的提升。既然人如此来之不易,有的人可能就想,何不趁这么“难得”“潇洒走一回”?搞得那么辛苦,活得那么累何必?这就很有必要“提升”人生观,如把苦当作甜,把累当作乐,甚至把付出当作回报。只有提升了人生观,觉得人不能这么“白来”,才会有真正的成长意识,或者使成长意识不断得到强化。第三个关键词:信心。即坚信自己能成长。意识是“我要成长”,信心是“我能成长”。当代教学论专家朱永新说:“成功有两个条件:一个是相信自己能成功,一个是追求成功。”一个人如果连“成长”的信心都没有,怕是很难获得真正的成长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是绝对少不得这样的“豪言”的。生物学家童第周说过两句话:“一定要争气。别人能办到的事情,我一定也能办到。”(在中学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