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研讨式备课提纲年级高二年级科目语文主备人桑莉红时间2013年9月18日课题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第一课时)(实词和虚词归纳、梳理)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2.掌握实词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及特殊句式的内在规律;过程与方法:掌握文言现象的一般规律,结合典型例句作分析,梳理教材中涉及到的有关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现代汉语运用能力的提高;课标考纲要求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应较好地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通假现象、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进行梳理与归类,使学生头脑中对有关文言现象的知识点由混沌状态步入体系化、条理化的状态,为学生最终独立解决课外语段创设条件。教学重点1.熟知常用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及使用规律;2.熟悉文言特殊句式,并掌握其规律;3.正确辨析说明文言文中的通假及古今异义现象;教学难点1.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的规律的把握;2.巩固重点实词及虚词;教法学法运用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环节及时间分配教学过程一、引入: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二、课堂探究(文言实词)(一)实词词义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②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教师活动教师谈话,激发兴趣怎样准确把握实词的意义?学生活动进入情境时间3分钟5分钟设计理由与意见依据教学大纲,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现状。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应逐课积累,才能达到积累浅易文言文的要求。1“吃”的意思。)2、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3、学会联想例如:(2002年全国高考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相关联想,通过联想可推断词义。A项“竟”是完毕、终了的意思,“竟死”即一直到死的意思。《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竟”即完毕的意思。D项中的“结发”在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结发同枕席”的诗句,古时候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20岁,女15岁)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4、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①收天下之兵。(《过秦论》)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①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结合例句讲解方法、规律结合例句讲解方法、规律讲解、点拨理解、感悟,总结技巧、规律理解、感悟,总结技巧、规律根据学生课堂反映,可灵活处理,安排时间2很容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5、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①故山殊可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陈情表》)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