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石头过河”中的点滴水花有效课堂是教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利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方法、途径,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达到教与学和谐统一,实现或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并收到切实成效的课堂。简言之,有效课堂就是“好课”。对于有效课堂的研究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半个学期,我们二年级也试着摸石头过河前进着。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试验,学习的教学模式还难以达到,但是也有点滴的水花跃出水面,也不知道是否能掀起有效课堂这大的浪潮,这仅仅是个人在教学中的某一个方面感觉比较良好而已。一.培养兴趣,使学生“爱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比较高,而且不易产生疲劳。反之,如果一个人对某项活动不感兴趣时,就算通过意志的努力去做,活动的效率也是很低的,也不一定能够做好。所以我们的教学首先就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有效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了。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贯穿始终,使他们爱上课堂呢?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注重创造富有趣味的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唤醒学生好奇心。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这是开学第一篇课文,我看到学生似乎还没有从假期的松弛状态中紧张起来,眼睛里透出的是盲目和无彩。于是我已开始就这首歌的播放这首歌,触动了学生内心的欲望。这首歌在上学期《我爱中国》的主题班会上学生集体边唱边做过手语,熟悉的乐曲使他们不由自主地边唱边做起来,精神一下高昂起来,读书、学习字词十分顺利,对本篇课文所散发的快乐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二.注重预习,使学生学得快预习就是在学习新课之前的自学,有准备地去听老师讲课,或者说带着问题去听讲。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没有一下子就进入到阅读预习中,而是先从读书和生字预习入手。提出很明确的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学生已经有了认读拼音的能力),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2、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初步了解文章的段落层次。3、读熟生字,给生字写音序、写部首和除部首外的笔画数(平时就进行查字典的训练),用已有的能力自学生字。由于有了明确的预习步骤,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前就已经对生字十分熟悉了,也能有时间重点指导差生了,而且会的学生很喜欢充当差生的老师。而有了对课文的初步了解,进入阅读理解的速度就加快了些,聪明的学生能很快进入课文,说出自己的理解。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也顺畅一些。三.充分朗读,使学生“爱语文”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朗读的作用在于:它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它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平时教学中,我很喜欢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表达出来,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还调动了学生朗读的欲望,他们经常学着我朗读,甚至还读得摇头晃脑,面部表情十分丰富。现在只要是在优生的带动下,集体朗读时唱读现象逐步在减少,学生朗读积极性很高。反复朗读便于记忆。每天早上我都要求学生来到学校后就集体读课文或者大声读课文,学生就是在反复的大声朗读中通过耳朵听进去,帮助记忆,特别是我班的差生程逸飞、何豫胜,指望他们回家背诵是很难的,他们就是靠这种方法背下课文的。四.注重高效,教学生“学方法”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