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一中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14.11一、选择题(35×2′=70‵)1.2012年10月7日上午,广州地铁4号线爆发了一场令人痛心的抢座战。双方发生纠纷导致伤残,事后,双方均深表后悔。地铁公司为了倡导文明礼让,拟在地铁车厢里张贴提示语,不恰当的是A.“克己复礼”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无所恃”D.“仁者爱人”2.汉代流行一句谚语:“遗子黄金满毓(竹笼),不如一经。”这反映了当时A.科举取士深入人心B.儒家思想备受重视C.商品经济发展迅猛D.重农抑商思想严重3.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吹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理B.有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4.湖南耒阳高铁车站的屋顶造型像一张飘逸的纸,其设计用意是为了纪念A.蔡伦B.王羲之C.吴道子D.毕昇5.“世界上最快乐得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材料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出自A.普罗泰戈拉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蒲伽丘6.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拉斐尔的《圣母像》都具有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是A.画家个人爱好B.人文主义传播C.社会上层倡导D.商品经济发展7.《基督教原理》是宗教改革运动时期的经典作品,作者加尔文提出了其宗教观的核心是A.“因行称义”说B.“廉价教会”说C.“信仰得救”说D.“因信称义”说8.德国哲学家康德对理性做了彻底的哲学探讨,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他提出了一个耐人深思的观点,这个观点是A.因信称义B.认识你自己C.人是万物的尺度D.人非工具9.19世纪,西方人宗教信仰的虔诚度降低,与这一趋势形成无关的科学家是A.爱因斯坦B.牛顿C.伽利略D.达尔文10.2012年10月11日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以下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是A.《唐璜》B.《西风颂》C.《战争与和平》D.《等待戈多》11.卡梅隆的《阿凡达》掀起了全球3D风潮,这位热衷技术活儿的导演被尊称为“3D电影教父”。历史上同样对电影制作和摄影技术进行过重大改革而被誉为“现代电影之父”的是A.卢米埃尔兄弟B.格里菲斯C.卓别林D.贝尔德12.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A.学习科学技术B.仿行西方制度C.倡导实业救国D.创办新式教育13.1922年,孙中山说:“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却站在岸上嘲笑我。”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不包括A.颁布《临时约法》B.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C.提出“新三民主义”D.确定“三大政策”14.中国近代史上,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5.从公园前5世纪到18世纪,西方经历了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三次运动始终贯穿的主题思想是()A.人文主义B.资本主义C.理性主义D.自由主义16.有学者说:“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无疑是法国之欧洲。”材料中所说英国、法国开先河的事件分别是()A.确立君主立宪制、启蒙运动B.工业革命、启蒙运动C.确立君主立宪制、文艺复兴D.工业革命、文艺复兴17.某书云:中国的“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A.对西方科技产生了爆炸性影响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C.指南针被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D.改变了整个世界的事物面貌和状态18.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