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学生爱上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在于认识隐藏的东西,不在于认识那些显而易见的事物,如果让学生直接去研究,发现了什么,掌握了一些具体事实和观念,就会在他们身上激起更强烈的驾驭知识的情感。”他在教授《植物的根》这一课时不是把课本中所描述的知识直接讲授给孩子听,因为他认为:孩子们已经无数次地见过了植物的根。因此,他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纤细的根须是怎样在土壤里吸取植物必需的养料的”这样一个各种事实(根须、土壤、生长等)的焦点和接合处。他对孩子们说:“孩子,你们仔细瞧瞧这种复杂的土壤里的生命,好好想一想,它们是怎样依靠周围环境中的物质生存的。你们眼前所展现的,就是生物与无生命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席话激起了孩子对自然界奥秘的好奇心,“这种情感牢牢地抓住了少年的心,激发了儿童对土壤中发生却无法看到的神秘过程的兴趣。”于是他又把学生带到野外观察土壤的剖面,孩子们惊奇地发现土壤里的根须竞有两米多长。苏霍姆林斯基还让孩子们把去掉茎的草根种下去,有许多草看上去都枯死了,它们却活了,还长出嫩芽来。在这一课例中,苏霍姆林斯基的探究教学法让孩子解决了植物的根与土壤的关系这样一个问题,同时“感受到一种难以比拟的自豪感:我们主宰着各种事实现象,知识经我们的双手变成了力量。”,“感受到了知识使人变得高尚的力量??恐怕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强烈地激发对知识兴趣的动力了。”(霍姆林斯基语)为什么这一学习活动对孩子来说竟有如此惊人的魅力?其真蒂在于: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摒弃了纯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自己去观察、思考、动手实践。在一系列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伴随着兴奋、激动的情感,伴随着好奇,有时甚至伴随着对所提示的真理的惊异。他们对自己的发现无比的自豪,因此对学习兴趣盎然。难怪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堂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在小语的教学活动中如何以探究性的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一、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问题。怀疑是探究科学的先导。“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巴尔扎克语)有了怀疑,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伽俐略有了经典的斜塔实验进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有了怀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当今航天事业奠了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老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为孩子搭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舞台。(一)教师巧引生疑1、创设情景,激发探究。《狼牙山五壮士》新课伊始。老师用严肃低沉的语调讲述:在解放军某连队至今还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当连队点名时,每点到:“马宝玉!”没人喊“到”;“葛振林!”还是没人应答;“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仍没有应声,直点到第六人时才听见应“到”声。学生在听到这一讲述后,好奇心使他们在脑海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前面这五位战士到哪里去了?”“既然这五位战士没在现场连长为什么还天天点他们的名?”“这五位战士是怎样的人呢?”老师这一独具匠心的情景设计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他们对学习新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2、提出问题,启发探究。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老师能在适当的时机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就能给学生的探究以有效的提示。浙江省宁波市宁文老师对《惊弓之鸟》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①在出示课题后提出第一个问题:这则故事讲的是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但它为什么能够一代一代的传到了今天,并且编入教材让我们学习呢?请同学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了解这则寓言讲了些什么?(课一开始所提的问题立即引发孩子急于了解这个故事的兴趣)。②在初读、细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成语“惊弓之鸟”的意思之后,提出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更赢只拉弓,不用箭就射下了大雁,如果你是魏王,你会对他说什么?学生根据文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