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遵循四个原则陈茂苍阅读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当今社会,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阅读都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获取知识,掌握信息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阅读。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研究学生学的特点出发,考虑到阅读的特性,阅读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必须遵循学生热心投入与潜心实践和谐统一的原则阅读教学过程不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认知系统承担着对知识的接收、贮存和转化的任务;情感系统承担着对学习行为的启动、调节、维持和定向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智活动总是先由兴趣转化为动机,经由情感再上升为认知活动。因此,要重视情感因素对学生认知所具有的情感需要,才能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有力地推动他们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兴奋的思维状态。因此,必须研究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的阶段发展规律与特点,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由被动变为主动,变“厌学”为“愿学”,变“学会”为“会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时,其记忆力特别好,工作效率特别高。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投入学习的激情,而消极的情感则对学生的思维起抑制作用。教学过程,教师要注重情感化原则和寓教于乐原则的运用。前者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情感,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后者要求教师寓教于乐,做到“乐”中育人。为达此目的,要以教材内容为引爆点,尽力把绚丽多彩的事物和多种多样的事理展现给学生。在讲述时则激情洋溢,范读时则声情并茂,析理则深入浅出。做到以情传情,以情传理,使学生揣摩到作品的情理美,从而产生情感的共鸣,事理的共识,步入美读之绝妙佳境。这样学生的形象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开阔,抽象思维就会变得更加深刻,灵感思维便会臻于有触即发的境界。教师架设了课本作者与学生之间情感事理的桥梁,使学生同作者心灵相通,产生美读的兴趣,达到热心投入与潜心实践的和蔼统一。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一个复杂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练习式等方式进行自读训练,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自读要在教师指导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引导学生自求自得,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脑、动口动手,并在学习中保持一种高涨的情绪、活跃的思维、振奋的精神,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朗读,默读,背诵,和复述;编提纲,批注评析,摘录圈点,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对阅读训练具有特殊作用。总之,要从着眼于“教”转变到着眼于“学”,贴近学生这一主体的意志、兴趣和发展的实际需求。二、必须遵循良好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统一原则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自始至终是统一协调发展的。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指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获得新知;主动移情会意。“要正确解决教育与教学这一教学过程中的矛盾,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完成学生全面和蔼发展的总任务。”(苏霍姆林斯基语)只有学生具备了明确的阅读动机,健康的阅读情感,坚强的阅读意志,积极主动地投入,课本对学生的认知、感化、陶冶作用才能实现,学力与人格才能同时成长。教师的责任是在审美对象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之间架设橋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指导他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独立地在阅读中伴随着情感活动,唤起对美的追求,对丑的憎恨,释放出感情的力量、道德的力量、意志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各种阅读心理因素的综合培养,使之保持长盛不衰的阅读欲;教给方法,使之按自己独特方式学习。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激励学习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感,促使其非智力因素得以充分发挥。众所周知,知识经济社会要求有创造性、前瞻性和主动适应性的人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成为中心,学生的个体意志不再被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