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课堂教学实录多媒体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师:同学们好,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刚才的旋律,《我的中国心》。1991年,香港举行唐诗评选,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名列榜首,为什么香港人对这首诗如此的钟爱呢?大家对这首诗情有独钟的原因何在呢?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首诗。师生齐背《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离家在外,久居外乡的人吟唱的歌。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祖国,就象一个游子深深的眷恋祖国母亲。无论走到哪里,始终是炎黄子孙,“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作家萧乾先生的《枣核》,倾听一位远在大洋彼岸已届风烛残年的海外游子的心声。(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展示萧乾先生的照片)首先请同学们再次从整体上赏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要用你的声音,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来。(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师:这是一篇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思乡之情的散文。作者的旧时同窗,虽身居异国他乡,却心系故土乡井。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她深深眷恋的故土和现在生活地的几幅图片(多媒体展示美丽的北海公园和美国唐人街的照片。)请同学们从中领会一下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刚才,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有没有非常疑惑的地方,或者有什么独到的见解,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生:这篇文章为何以“枣核”为题呢?师:这个问题很深刻,谁能给他解答?生甲:这个题目很新颖,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引人入胜。师:还有补充吗?生乙:它是本文的线索,先索要枣核,然后谈论枣核,最后点明主旨。生丙:给本文设置悬念,波澜起伏,勾起读者的好奇心。师:“众人拾柴火焰高”,多人的智慧胜一人,综合以上三位同学的意见,答案就很完整了。(师微笑着问提问题的同学),他的答案你满意吗?生:很满意。师:还有疑难问题吗?生:第七自然段第二行“劈头”是什么意思?师:谁能替她回答?生:“一开始,开头”的意思。师:对,遇到生词,先联系上下文推测含义,再查工具书验证验证,是否符合文意。生:作者的这位朋友生活在“美丽的山城”,“家庭和事业都如意”,为何要千里迢迢的索要枣核?师: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这位同学读的很细,思考的很深。谁能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生甲:索要枣核是为了种枣树,寄托思乡情。生乙:为了表达深厚的民族感情,以此寄托自己强烈的依恋故国的感情。师:这两位同学说得不错。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故乡有着无比的思念和热爱,无论走到哪里,故乡的山川、草木、人物故乡的一切总是始终萦绕在心头。过去有些漂洋过海谋生的人,在背井离乡时总要怀揣一把“乡井土”,并永生永世珍藏起来,也就是这个意思。生:后花园台阶两旁为何栽种垂杨柳树,而不栽种杨树,松树等其他树木呢?生:可能是作者朋友的家乡柳树最有代表性,也可能是她最喜欢柳树吧。师:我也来凑凑热闹,给大家补充一点小常识。“柳”谐音“留”,即“留恋”。《诗经采薇》有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了我国以柳寄情的先河。汉代长安送别友人,折柳以表依恋之情。隋朝《送别》诗有“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李白《忆秦娥》有“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代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有“客舍青青柳色新”,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曾说:“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向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柳树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的高越垂的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柳,正是同窗好友的象征,她虽身居美国,但永不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祖国,正如欧阳修所说:“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师:刚才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不停的圈点勾画,充分领略了这篇文章在语言文字、结构、思想感情的表达上的诸多美点。下面请把你认为最精彩的地方找出来,给大家作一下赏析,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领略你的高见,分享你发现的课文之美。生:第三段“殷切”写出了心情的迫切。生:第十段让我联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