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条《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读后感做为一名教师,我想“怎样使小学生愿意学习”,使我们的孩子养成从小就爱学习并学会学习,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那么如何使小学生愿意学习呢?我有以下做法可以尝试:一、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孩子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持点,成人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有的孩子不停问为什么、家长若不了解孩子的特点把这看成淘气、捣乱,对孩子采取批评、冷淡、不理睬的态度,就会损害孩子智慧幼芽的生长,挫伤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另外对孩子的提问要积极回答,如果不会则可告诉他弄明白后再告诉他,但是说到要做到切不可敷衍了事。如果家长是骗骗他,以后孩子不懂的问题他也就不问了,这样就会戳伤孩子的积极性和好奇心。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孩子对学习有兴趣,就可以激起他对学习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所以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二、创社有利于学习兴趣培养的班级环境和家庭环境。中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肥沃的土壤才能长出好庄稼,只有良好家庭环境和班级环境才可能培养出智力优秀、聪明活泼的孩子。首先,父母要以身作则,热爱学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教重于言教。若父母督促孩子要努力学习,而自已却常常通宵达旦地打麻将,那么孩子感兴趣的恐怕不是如何搞好学习,而是如何玩好牌;学习的恐怕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玩牌窍门了,若父母饭后捧一本书,伴一杯清茶,端坐书桌前,伏案写作,孩子耳濡目染,也会经常看书、学习。良好的班级氛围的塑造则需要老师下一番苦功夫了。比如多搞搞活动啊,提高班级荣誉感啊。积极参加校办活动啊,让班级给外界一个团结的,阳光的形象。让孩子们进到教室就应该明白该干什么,把班级成绩搞上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三、多让孩子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要让儿童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的和谐。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还要带领学生们到花园里、树林里、湖岸边去,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济水一中高月明)这个话题应是我们为人师所共同关注的。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为了使学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长,就必须使他们有对知识的渴求和有掌握知识的愿望。我们当老师的经常会遇到这样令人忧虑的现象:儿童在入学的时候是带着渴求知识的火花的,但是这点火花很快就熄灭了,而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儿童对学习的冷淡态度。确实,刚入学的儿童,开始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可以说心里充满了幻想,在他们的脑中,学校具有诱惑,知识具有吸引力,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可是,不到两星期,他们的这种激情便荡然无存,随之而来的是厌学、逃学。(有时看到这样的现象:家长送孩子上学,可家长前脚刚出校门,孩子后脚就追了出去,拉着家长的衣角,哭喊着要回家。家长无奈,拳打脚踢,威逼孩子一定要进教室。)此时此景,路过的教师都感到一种莫名的伤感。(还有的家长,利用“金钱”作为诱饵,我给你几元钱,你要好好学习,上课认真听讲……他们的孩子已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交易)这些做法能否有效,一时间哄住了孩子,可他们的学习生涯还很长,这绝非长久之计。不少家长也怨声载道,请我们为人师的想想办法。怎样使家长排除忧虑,让学生愿意学习呢?或者怎样才能使儿童对学习有一种欢乐的喜爱,没有付出紧张的精神努力去发现真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我们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壁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在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们想让儿童高高兴兴地学习的话,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那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学生识记、背诵……是呀,一味的识记、背诵,让学生整天处在枯燥无味的认知中,使他们把学习当成了负担、累赘,继而厌烦它,躲避它。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