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垃圾演讲稿[推荐五篇]白色垃圾的危害与处理由于废旧塑料回收利用难度大,降解腐烂周期长因而由各种废旧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许多城市开始对一次性塑料制品说“不”。国家有关部门也出台文件要求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但时至今日“白色污染”并未消失,种种禁令收效甚微。实践证明.塑料垃圾不过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应该将塑料废弃物的治理纳入循环经济链条中,利用循环经济理论进行科学治理。只有这样才能在根治污染的同时变废为宝,促进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白色污染”现状及治理情况我国每年可产生约500万吨的塑料垃圾,而这些废弃的塑料只有30%左右由个体业者自发回收利用做成了不同的塑料制品,其余大部分进行卫生填埋或随意堆放。造成价值50多亿元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以北京为例2004年的垃圾年产量已突破500万吨.现处理一吨垃圾需花160元一年的处理费用就是8亿多元。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以及各部委下达治理“白色污染”的文件有上百个。比如从1995年起.铁道部禁止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在铁路站车的使用.选择以纸浆为主的可降解快餐盒作为换代产品。同时加强了车上、车下的严格管理等措施。国家环保总局于1997年8月下发环发【1997】527号文件,明确提出解决废塑料制品带来的环境问题。实行“以教育宣传为先导强化管理为核心.回收利用为手段.产品替代为补充措施”的防治原则同时要求北京和天津进行为期9个月的试点。而在此期间.全国’白色污染“蔓延的势头并未得到控制。特别是1998年长江大水,将多年堆积在长江沿岸的各种垃圾大量冲入江中,加上游客和抗洪人员扔在水中的大量塑料制品,造成了一米多厚的白色垃圾漂在水面,引起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第6号令《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第一批)中要求从2000年起淘第1页共9页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2001年12月原国家经贸委等部门又联合下发了国经贸产业【2001】1363号文件“关于加强对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执法监督工作的通知”(特急)。然而.直到现在.“禁白令”始终没有令“白色污染“消失。政府禁令在市场面前.再一次体现出无奈的尴尬.全国目前一年消费快餐盒约120亿只,其中可回收.可降解的占60%.发泡塑料餐盒占40%.目前质量有严重问题但价格与发泡塑料餐盒差不多的所谓“环保餐盒“、“降解餐盒“在市面上广泛流通,而真正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却销售困难。各地有关禁止不降解塑料制品特别是塑料袋的文件也下达了很多政策执行情况以及替代品存在的问题和发泡塑料餐盒的情况基本类似.大多数文件没有得到贯彻执行。一、塑料袋的成分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塑料袋多由两种材料制成,一种是聚乙烯吹塑薄膜制成,外观光滑透明,无异味、无毒,物理延展性好,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另一种,就是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黑、红、绿、蓝等深色塑料袋,多数为再生塑料制品,且大多为小作坊生产的聚氯乙烯塑料袋,未经任何消毒处理,含有严重超标的病菌和致癌物,同时加工过程中添加了增塑剂、颜料等辅助材料,也含有硬腊酸铅等毒性,严重影响着使用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二、白色污染的防治我国目前防治白色污染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1、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及超薄塑料袋。“一次性方便,二百年污染”是塑料垃圾的形象写照。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根据《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1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mm的塑料购物袋,超薄塑料购物袋被列入淘汰类产品目录,并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我国实施塑料袋收第2页共9页费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望减少2/3,一次性塑料袋的回收率也将大幅上升。2、回收利用是当前防治白色污染的主要手段。随着塑料工业的迅猛发展,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作为一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发达国家,这方面的工作起步早,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益,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