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的延伸历史课是博大精深的教育课程,学生文化的积累和建构不是老师课堂讲授能够满足的,更多的还要依靠课外的延伸。在进行拓展课堂的同时,合理地运用课外拓展,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课前预习是课堂的延伸。课前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课前学生通过阅读、查资料、网络等方式。了解课文内容;以合作探究等形式了解课文的重难点。如,在学习《古希腊民主政治》时,由于本课内容学生较陌生,我就让他们查阅关于梭伦、伯利克里等人的资料。这样。到了课堂上经过老师的进一步讲解,学生甚至能够在“辉煌的阴影”一目中参与讨论该政治的影响,气氛活跃而愉快,这样学生不仅解决了重难点,这增强了记忆力和理解力。反之,课前不预习,课本背景不熟悉,即使教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难以产生共鸣。二、课后巩固是课堂的延伸。从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的遗忘曲线中我们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所以课后巩固很重要。巩固的方式也可以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比如,可以在学生复习完所学的新内容之后,要求学生自己出题。例如课堂上教师可能会提问某事件的背景,学生可能编题问该事件的内容、结果或胜利、失败的原因。尽管题目形式上是在模仿老师,但从题的选项上又可以发现题中体现出来的能力要求(学生对事件的发展因果关系有发较进一步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模仿,可达到既巩固知识又提高能力的目的。课后复习巩固。是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是如此。三、历史实践活动是课堂的延伸。《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国外的个案例:暑期,许多美国学生渴望阅读到一些内容丰富有趣且具有知识性的杂志,以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视野。但是,大部分学生经常为买不起书籍和杂志而感到烦恼。为改善这方面的状况,学生决定自己设计并编写一系列以历史为主题的杂志。在此项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分发及收集问卷,得到资料。同时,学生坚持写活动日程安排,并以日记形式对活动进行总结且做出下一步活动计划。这就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和个人独立工作能力,以及强烈的责任感。这项活动既需要有丰富多彩的知识内容,还需要较高深度的观点和较强的资料收集、处理能力,以及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操作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是是书本知识无法赋予学生的,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深刻领会和运用。“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是新时期教育理念所倡导的重点。在本案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所使用的资料和设备与中国相比较,并无特别之处。可以说相同的课程资源,使用的方法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一样。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教育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开发和利用现有课程资源,是我们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历史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让师生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意义上的“重演”,是对人类所经历的某些必要过程的“亲历、再认和再现”,是带有创新、发现性质的学习。它更注重以学生探究为中心,在完成知识传授、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方面更具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灵活等特点。所以,历史实践活动应充分体现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更好地发挥其独特的积极作用。四、现代化媒体是历史课堂延伸的工具。近些年来,影视创作出现一股“历史题材热”。不可否认,在历史剧播出时学生的历史兴趣也得到了激发,这对于传播历史知识而言,应该是件可喜的事。比如《汉武大帝》热播的时候,学生会去查找关于汉武帝的书籍,学生认知更多历史真实的延伸阅读,很自然就延伸到了历史学的领域。使得他们也对历史真实有了更深的认知。比如在学到北宋的时候,有的学生不知道宋是一个统一的朝代,还是一个分裂的朝代,这时老师只要点一下《天龙八部》,学生立刻恍然大悟。历史剧通过大众影视的传播,对学生认知历史的确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涌现的历史剧种类繁多、良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