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检测(二)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绵阳一模)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子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这表明孔子在当时()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解析:选B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孔子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2.《论语·学述》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A.依赖外在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B.通过推己及人实现人际关系和谐C.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D.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解析:选D材料表明孔子主张借助孝悌这种人伦情感来维系家国社会秩序,故D项正确。3.(2017·临沂一模)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解析:选D孔子反对赵氏、季氏、田氏旨在维护落后的宗法等级秩序,反对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4.(2017·济宁一模)《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解析:选D“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项正确。5.《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A.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B.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C.主张“治之经,礼与刑”D.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解析:选B“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可以判断是法家学派;法家学派主张“事异则备变”和厉行赏罚,故B项正确。6.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A.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B.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C.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D.为统治者改善统治出谋划策解析:选D儒家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A项错误;儒、法、道都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不是争夺国家政权,故B项错误;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符合法家,不符合儒家和道家,故C项错误;儒、法、道的主张都是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故D项正确。7.(2017·淮南一模)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符合两者观点的是()A.主张“因材施教”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解析:选D孟子坚持“人性善”说,荀子坚持“人性恶”说,引导人们弃恶从善成为圣贤的方法就是教化,故D项正确。8.“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上述言论体现了()A.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B.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C.“兼爱”“节俭”的墨家思想D.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解析:选A材料“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可知这是孟子主张统治者应实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故A项正确。9.《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