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跟踪训练(二十四)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15·浙江杭州高三联考)《墨子·尚同中》:“夫既尚同乎天子,而未上同乎天者,则天灾将犹未止也。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该材料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相似()A.墨家的兼爱B.法家的严刑峻法C.道家的无为而治D.儒家的天人感应[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董仲舒强调统治者要实行“仁政”,为了约束统治者提出“天人感应”思想,即如果统治者不实行“仁政”,天降异灾以示惩罚。本题的题眼是“天灾”“天之降罚”,说明不实行“仁政”,天降异灾,这和“天人感应”的理论相似,故D项正确。墨家的“兼爱”思想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政治思想,与本题无关,排除A项;本题考查的是与“天”有关的“仁政”思想,与法家和道家无关,排除B、C两项。[答案]D2.(2015·河北邢台摸底)秦国相国吕不韦在编撰《吕氏春秋》时说:“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由此,推断《吕氏春秋》应是()A.歌颂三皇五帝功绩方面的著作B.杂糅诸子百家思想的著作C.歌颂吕不韦个人功绩方面的著作D.研究诸子百家思想的专著[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表述不能推断著作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可以看出辩证法的道家思想;从材料“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可以看出他们推崇三皇五帝,看出儒家思想所以推断《吕氏春秋》是杂糅诸子百家思想的著作,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吕不韦功绩,故C项错误;材料语句体现了诸子百家中的某些思想,但没作相关评论,不能推断是研究诸子百家思想的专著,故D项错误。[答案]B3.(2015·北京西城区模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背景包括()①井田制瓦解②“士”阶层崛起③天子开始授“土”、授“民”④私学出现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③体现的是分封制,该制度与“百家争鸣”的出现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含③的选项。[答案]B4.(2015·河南三市一模)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这反映了孔子()A.主张政治改良B.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C.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D.主张复古倒退[解析]根据材料“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制,也有所损益”,可知,商周两朝都对前代的制度进行了改革,由此可知,孔子主张政治改良,故选A。B、C、D都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答案]A5.(2015·长郡中学月考)“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以取得社会存在和个体身心的均衡稳定;不需要外在神灵的膜拜、非理性的狂热激情或追求超世的拯救,在此岸中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下列思想与上述评论最相符的是()A.天与人不相胜B.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强调情感与理性的合理调节”“达到济世救民和自我实现”可知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天与人不相胜”是道家思想,故A项错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故B项正确;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是墨家思想,故C项错误;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法家的主张,故D项错误。[答案]B6.(2015·成都摸底)荀子说:“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表明其治国思想是()A.恢复周礼B.严刑峻法C.儒法并用D.君臣有别[解析]从题干中的“重法爱民而霸”可知不属于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故A错误;从“隆礼尊贤而王”可知其治国思想有重视礼的内容,故B错误;从题干可知其思想既重礼又重法,故C正确;D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答案]C7.(2015·北京西城区模拟)“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以上先秦时期的主张分别是()A.法家、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