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人教版第四册教科书第23页例1。教材简析: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按被除数的大小把《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分为被除数不超过12和被除数不超过36两段,目的是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本节课的教学就是围绕第一段来进行的。教材引用小猴分桃子的故事引入除法计算,由用多种方法求出12÷3的商,到提炼出用乘法口诀求商,目的是给学生探索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在教学时应着重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能自主探究求商的方法。本节课也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根据以上分析,教学目标定为:)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能力。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重点: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第23页的例1,教材先呈现了一幅猴妈妈给小猴分桃子的情境图,意在把除法计算的教学置入具体生动的活动情境中。低年级的孩子特别爱听故事,在数学课上如何引用小故事来创设学习情境了,我认为数学故事不宜长,应该语言精炼,在较短的时间迅速地导入新课。首先,我用了一首有趣的顺口溜引入了新课,“小猴子,爱吃桃,猴妈妈生了几个猴宝宝。午饭时间到了,猴妈妈大声喊:‘开饭喽,今天我们的午餐是桃子。’”你瞧,今天猴妈妈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分桃问题。我们一起来读题。师:这道题目你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生:因为这是求的平均分。)师:那什么叫做平均分呢?(生:平均分是指每一份都是分得同样多的,在这里每只小猴都是分3个。)二、探索算法1、独立思考,合作探索。我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板书算式12÷3=□(只)。你是怎么计算出12÷3的?能给小猴子说一说吗?(在这里很多孩子都脱口而出4的答案,那4又是如何算出来的呢?请同学们介绍自已的想法。)孩子们可借助摆小棒、画图法、独立观察、想算理等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接着让孩子们在小组内讨论各自的想法。2、交流汇报算法。分一分,说一说分的过程可能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用圈一圈的方法。(每3个圈在一起,圈4次。)(我用课件再演示一遍分的过程)第二种:先分给第一只小猴3个桃,再分给第二只小猴3个桃,然后给第3只小猴3个桃,最后3个桃正好分给第四只小猴。……12个桃可分4只猴子。第三种:用乘法口诀计算。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个桃可以分给4只小猴。(有孩子说道:“想乘法、算除法、用口诀、来求商”。根据孩子的回答,我顺势在黑板上板书出3×()=1212÷3=()三()十二)3、尝试运用,多种选优。在上一环节的学习中,我们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孩子们用各种方法提出了自已算法。那是否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呢?我们在班上进行了一次小小的调查。师:你瞧,同学们可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来计算。下面老师要在班上进行一次小小的调查,你最喜欢哪种算法呢?为什么?(我来报算法一、算法二、算法三,孩子们举手表决,非常有趣的是,大部分孩子都选择了第三种算法,用乘法口诀来求商的方法。我巧妙地问道:“为什么你们都喜欢这种算法呢?”有个孩子大声地回答道:“因为这种方法简便一些,一下子就算出来,如果我用圈一圈,画一画,摆一摆的方法,每次都得花很长的时间。”是呀,这种方法是最简便的方法,那我们给这个方法取个名字吧?你想取个什么名字呢?孩子们说出了各种各样的名字,在这里,此方法叫什么名字一点儿都不重要,通过大家说一说,评一说,在快乐当中牢牢记住想乘法,算除法,用口诀,来求商。4、运用方法,巩固训练。例1的第2小题,我们就完全交给孩子们了。此环节的重点在哪呢?孩子们很快列出除法算式,也能说出商是几?但是,在这里我增设了一个这样的环节,请说出这道除法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师:12表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