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么做教育新课改实施十二年之际,2011版的课程标准已经正式下发。梳理十二年来的课程改革,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课程改革进展还很缓慢,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的教育中还有许多反教育的现象。面对着这种形势,我们该如何抉择?要高效还是要兴趣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创新,许多教师大胆地对课程进行了二次开发与整合,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然而,有的教师以“高效”名义,开展了许多超前、超量、超速的改革,片面追求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取知识的量。如语文三年级学完小学所有的课程,四至六年级则增加大量阅读等。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与完善者,有权利也有责任对课程中的不足进行修正与调整。然而,这些超前、超量、超速的改革,却是典型的教育中的大跃进现象。这种做法只强调“高效”,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个性。这种高效,短期内似乎有效果,可是是以牺牲学生的兴趣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这种做法,至少不具备普遍意义。试想,如果各学科都开展这样的超前、超量、超速的改革,会出现什么后果?教育需要回归本真,教育需要回归科学,教育需要尊重科学规律。要“圈养”还是要“散养”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饲养禽畜的喜欢圈养。为了易操作所以喂饲料,为了长得快所以添激素。圈养的畜禽更听话,圈养的方式更安全,圈养的方法更高效。至于圈养的禽畜是否更有营养、肉质是否更好,没有饲养人会去考虑。因为饲养人只看重他的眼前利益:以最小的代价换取看得见摸得着的回报。现在,吃东西的都知道散养的好。散养的禽畜因为觅食范围更广,所以营养更全面;散养的因为没添加剂,所以更绿色;因为活动范围更大所以肉质更鲜美。但是散养的难度大,需要饲养人更多的付出。看看我们当前的教育,越来越像“圈养”学生。一个班级动辄七八十人,严重积压了学生的生长空间。老师牢牢把学生控制在教室里,不肯放出教室半步。课堂上硬生生地灌输知识,切断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连禽畜尚且提倡散养,对有鲜活生命的孩子,这种“圈养”带给他们的是什么?教育教学的现实决定了我们无法做到对学生完全“散养”,但是“圈养”与“散养”相结合能做到吗?要分数还是要素质近期,我经常思考两个案例:一个是去年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大一新生在宿舍上吊自杀获救,原因是在北大有些数学题不会做。另一个案例是一女孩考试得了100分仍然回家大哭,妈妈问原因,原因竟然是因为班里还有两个学生考了100分。这两个分数优异的学生,一个是经受不了任何挫折,一个是太独,不愿跟他人分享哪怕是相同的分数。在过去的教育评价中,分数评价因为其可操作性、准确性成为评价学生的一大法宝。然而,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分数评价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只重分数的评价,势必错误地引导孩子只重视知识的获得,忽略了品德、能力的培养,孩子缺少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要分数还是要素质?在做选择时有没有考虑我们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