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中实现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方式[内容摘要]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互动,但其中最主要的互动就是老师与幼儿之间,它是一日活动当中最具重要性的人际互动。本文讨论了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当中教师如何正确的与幼儿进行互动,才能使幼儿正确的掌握各种知识与自我发展。关键词;教师;幼儿;数学活动;互动在以往的幼儿园教学中,教师与幼儿之间采用最多的是传授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考虑最多的是预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比较注重基础与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引起有效的思考有所忽视,必然会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创造性的发挥。幼儿在这种模式下的学习基本是被动的,很多时候仅仅作为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对象。新《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教师抛球,学生接球的过程,即将教师的教融于学生的学之中,以至于“教”与“学”达到最优化的境界。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时时激发师生互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笔者结合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开展有效的师幼互动谈谈自己的看法。一、提供良好和谐的互动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1、采用提问型情境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当中发生的,如果幼儿对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教学内容失去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时,如果教师能够适时的、巧妙的采用提问型情境,让幼儿与所提供的材料进行互动,那么就能有效的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例如:中班幼儿在操作板上认识5以内的数字时,表现出十分无趣的样子,认为一点都不好玩。教师借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5以内的数字宝宝要去参加魔术表演呢,我们猜猜看,它们会变成什么呢?”幼儿听到老师这样的一个问题,大家没劲的神情一下子就消失了,兴致勃勃地操作起材料来,幼儿高兴的说:“瞧,我的数字宝宝1变成了一根长长的铅笔呢!我的数字宝宝3变成了一只耳朵呢!我的数宝宝5变成了一竿大称呢!”等等。就这样使幼儿觉得枯燥无味的认数活动变得生动形象起来,同时也通过物体与数字的相似之处,加深了幼儿对数字的记忆,使他们在无意记忆当中记住了数字同时也发展了有意想像。2、采用故事型情境幼儿总是抵挡不住故事的诱惑,他们会情不自禁深陷与故事的情境之中。教师可以采取在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当中,结合幼儿的兴趣特点及年龄的特征创编一定的故事型情境,让幼儿在有趣的故事当中,萌发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大班活动《复习9以内各数的组成》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创编了故事《阿里巴巴寻宝记》:在阿里巴巴寻找到宝藏这一过程当中,会出现许多的困难,幼儿必须帮助阿里巴巴才能顺利找到宝藏。就这样,在一个个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幼儿复习了各数的组合形式、分解形式及相邻关系等等,也在游戏当中锻炼了他们的有意记忆。事实证明采用故事情境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构建起和谐愉悦的教学互动氛围,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欲望。3、采用生活经验型情境认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幼儿熟悉的生活背景越相近,幼儿接受知识的自觉程度就越高。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创设与幼儿生活经验有关的情境,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周围,使数学教学生活化,从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一次认识各种几何体的计算活动当中,教师没有按死板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将几何体一一进行对比,并放置在相应的模子中。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教学方式:让幼儿自己去寻找几何体的不同之处,并询问可以用哪些方法知道它们的不同?结果孩子们回报给老师的是惊喜:“老师,用橡皮泥印。”“老师,把几何体拿远了看。”“老师,到太阳底下看影子吧!”……结束时,老师满怀喜悦地对孩子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这么小年纪就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如果我们按一开始死板的教学模式来上课,虽然很省力但孩子在操作中只是机械地重复模仿,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不会去发现问题。而后者,教师则把活动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不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