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18.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19.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20.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21.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22.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23.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24.只有在受教育者尊重自己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自我教育。学生对自己越是尊重,他对你在道德上的教诲与关于应该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就越听得进去,接受得快。如果学生缺乏自我尊重他对你的教育和规劝就会充耳不闻。25.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发起学生要当一个好人的愿望,实质上是从自豪感、自尊心、劳动的尊严感开始的,而缺少了这一点,学校、学生集体都是不可思议的事。26.教师的个性在如何塑造着学生的个性。……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冶自己学生的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27.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上,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28.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只有当你给你的朋友以某种帮助时,你的精神才能变得丰富起来。30.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始于一个人为理想所鼓舞,能认清自己,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审视自己是一个什么人和应当成为一个什么人。31.教育不是长辈的断然命令和晚辈的恭顺服从,而是长辈和晚辈参与其中的紧张和复杂的共同精神活动。32.把学习当成一种苦事和沉重的负担――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这是缺乏和谐的教育的直接后果。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即把责任感变成学校精神生话的核心,把我们所谈到的个人对环境的态度的丰富多彩和多方面性集中体现出来,才有可能克服这种现象。33.教育才能的基础,是深信有可能成功地教育每个儿童。我不相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和男女青年。要知道,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才刚刚开始生活在世界上,我们可以使这个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的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压制、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容忍儿童的弱点。如果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不仅用脑子,而且用心灵去认识它们,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重要的,不应对它们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34.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任何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一切好的东西背后都是巨大的劳动。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所从事的活生生的教育工作:一天从一堆沙土中淘出一粒金子,一千天就能淘出一千粒金子。35.学校要有精神生活:如果一个学生的智力兴趣的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别的什么东西都没有,如果智力生话只局限在学习的圈子里面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一个人来说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只有在学校里充满生气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话的情况下,掌握知识才能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的事情,这种事情就是到了学生毕业参加劳动以后也还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