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价的导向策略2009-11-05查看评论进入光明网BBS手机看新闻武汉枫叶国际学校校长陈林生如果我们把教学评价仅仅定位在考核区分老师的教学水平,那就大大地缩小了它的功能和价值。教学评价不是为了拿一个什么标准往老师身上去套,而是要让老师对评价内容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进而内化为自觉的教学追求,不断丰富教学艺术,从而提升职业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枫叶高中一直在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评价策略,力求最大限度地扩大评价的导向功能,充分概括和丰富枫叶的教学特质,促进课程建设走向更加先进科学的层面。经过老师们矢志不渝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高中教学的评价要素,评价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明确的导向性,非常实在,凸现了鲜明的枫叶特色。我们认为,教学评价的导向应当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理念、教学设计智慧、教学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其核心问题就是老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学习的愉悦。以下就是我们从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一些评价策略,略加浅注,权为解读。一、教学目标理念的评价导向目标理念决不是空洞的难以落实的虚幻概念,它其实就是我们行动的价值驱动与走向,它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到底是应试型还是素质型,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到底是痛苦型还是愉悦型。枫叶学校始终把学生的精神感受作为最重要的教学评价目标,强调教学应该让学生体验到获取知识的快乐以及置身和谐环境中的温馨,进而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能力。评价1锁定“三维”目标:老师眼里要有人,老师心里要含情;达成“三维”目标:不可强行分割,不要机械叠加。【浅注】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人们在评课时津津乐道的就是认知领域单维目标的实现效果;新课标的导向则非常科学明确,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整体落实。“知识”是必需的因素,但它是与“能力”并驾齐驱的;学生的成长是通过学习的“过程”来实现的,只看“结果”的结果导致学生成为了“赌徒”;尤其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出,这就确立了学生作为“活人”而非“器皿”的社会地位,确立了情商与智商同等重要的科学地位这是当代教育史上一次伟大的变革。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作出一个合乎情理的延伸推断:课堂教学不关注学生情感发展变化以及价值观形成的教师就不是合格的教师。在这个三维空间里,不存在谁是哥哥谁老大的概念,它们就是一个和谐的生命体,是不能将其视为机器一样可以拆散拼装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就是达成三维目标的最好效果。评价2“四主”教学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体验是主题,思维是主线。【浅注】我们不能把老师往主角的位置上推,课堂上唱主角的当然应该是学生,因为老师千好万好,关键要看学生好不好;同时,学生作为主角的演绎效果,其责任全靠老师来承担,因为老师是主导。学生在课堂上干点什么好?两个字:体验。体验式学习的特征在于学习者必须亲身介入学习活动,要综合运用多器官的功能,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方法。体验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情境式体验、设计式体验、思辩式体验、合作式体验、探究式体验等等。同时,体验的过程,也是为了强化对学生思维和智商的培养。在枫叶,我们强调没有人云亦云,没有随声附和,没有唯一标准,创新思维才是最有价值的学习成果。评价3贴标签的教法,教不出智慧来;满堂灌的教法,教不出能力来。【浅注】在中国的高中课堂,特别是文科教学,我们见得最多的就是贴标签,老师在课堂上的重要工作就是所谓的“升华”,从语文老师概括段落大意、提炼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到政治老师下定义、找原理、说方法,到历史老师标示背景、挖掘意义、总结教训,无不把教参上那些分析得头头是道的“金玉良言”搬上黑板,如果不这样做,就好像没抓住要点,分析不透彻,功德不圆满。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把这些条条筋筋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再去发挥阐释。至于那些原理思想到底对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和作用,谁管。所以说,中国的学生,就是在与各种各样的“符号”打交道,老师整个儿就是一标签批发商。更惨的是,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品质自然达不到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