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陈仓区西堡小学姜春梅联系电话:13809175821教材分析:《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母亲河”主题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三峡的秋景,描绘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早晨,露水闪烁,绿叶金实,新鲜而明净;中午,金色的群山,奔腾的江水,温暖而热烈;下午,黄昏是青色的、透明的,明亮的江水,平静而轻缓;夜晚,灯光摇曳,长江沉沉欲睡,清冽的月光犹如瀑布、素锦,凌空而下。特别是文章的结尾:“这一天,正是中秋。”借景抒情,升华主题,让人产生无限的感慨。文章短小精悍,构思精巧脉络清晰,语言优美大气,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让人不由得对家乡、对亲人产生深深的眷恋之情。学生分析:学生们在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时,对长江有了初步了解但是我们的学生大多是农村孩子,多数同学没有去过长江,对那里的风景没有直观印象;即使去过那里的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并无细心深入观察,缺乏深层次的体验,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前,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再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情感的参与,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体会三峡秋天景物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三峡特点的写作方法,感受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教学重点:感受三峡之秋的美,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三峡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感受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教学设想:贯穿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感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情感;通过想—说—读—讲—论—写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展示法深度感知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新课大屏幕出示课题,师引导: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三峡之秋》并深入学习。【板书:三峡之秋】齐读课题。师:谁来给我们讲一讲本文讲了什么?[设计理念:回顾课文内容,抓住课文描写三峡秋天的重点词语概括,引入学习-1-情境。]二、深度感知理解课文内容1.大屏幕出示课件中的问题: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1)独学:作者抓住了三峡不同时间的什么景色来描写的?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在文中找出重点的词句并用红色的波浪线划出。(2)先小对子后小组内交流:划出的词句及这些重点词句用在文中的好处。(师提醒生注意: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早晨、中午、下午、晚上不同时间段的描写景色的重点语句,抓住相关词语细细体会各时间段写了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预设:引导学生展示出重点写的景色及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处是什么。)2.针对问题,分八人小组选择自己组最喜欢的方法学习,在读、讲中理解课文2-6自然段。小组内达成共识,由一生在小组学习记录本上记下来形成每个组的观点。每个组将自己的答案在全班分享。(师轮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指导学法:可从课文中相关的内容去说,也可从内容归纳总结。课件出示三峡风光图片及以下四句话引导:(1)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丽;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耀着阳光,绿叶金实。(2)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3)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4)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师:小声读读这四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从四句话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来点拨学生的发现:早晨明丽;中午热烈;下午平静;晚上宁静对照图片引导指出每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好处。课件出示:“披上金甲”“跳跃”“热烈”这些重点词语。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描写得活灵活现,充满生机。重点感悟“金鳞巨蟒”这一比喻的形象生动:它既写出了长江的颜色、形态,更突出了长江的雄伟气势了,显示出热烈的气氛。再读,先个人读,读出不同语气,学生评价。引导说出:第一句话(早晨)读出轻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