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力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知技能: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认识本课9个生字。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年轻护士用母爱唤醒小女孩儿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母爱可以拯救一切,它是任何力量都无法相比的,感受护士高尚的精神品质。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小女孩儿苏醒过来的原因;2.理解“母爱可以拯救一切”这句名言的含义。三、教具准备:课件、粘贴四、教学过程:(一)师生记诵,导入新课1、在我们的生活中,关爱无处不在,那谁能说一说,谁给予你的关爱最多呢?(妈妈)来自妈妈的这份关爱叫什么?(母爱)(板书:母爱)2、下面老师教大家背诵一首关于“母爱”的诗。这首诗共四句,我一句一句地说,请同学们复述。3、你能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首诗的吗?母爱是一种无形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去感受一下《母爱的力量》。请大家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不懂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设计理念: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二)精读课文,理解文意第一部分:初步交流。(生字、词)1、师: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把这些生字连同词圈画出来,多读几遍。请各小组长在小组内检查一下本组认字情况,会检查吗?2、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把生字词读正确。3、谁敢说我是咱班字音读得最正确的孩子。会读的大点声,读得不那么自信的孩子也至少让你的同桌听到你的声音,别着急,多练习一下,谁都能读正确。[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识字、写字提出明确要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因此,学文先识字,也是为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第二部分:大致交流。(粗知文章大意)1、师:本篇课文以“母爱的力量”为题,但在文章中提到小女孩儿的母亲了吗?没有母亲的出现,却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力量,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13个)谁能用一句简短的话来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设计理念:学段目标对阅读的要求,第七条: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部分:深层交流。(品词析句,体验情感)1、师范读,学生标注感受请大家拿起笔,把令你感动的句子用线画出来,感受深的地方,可以用几个字或一个词来标注一下。把你感动的句子和大家交流一下。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说说自己的感受。2、细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1)女孩儿在昏迷中不时地喊着:“妈妈,妈妈!”(2)女孩儿的爸爸手足无措地坐在病床前,神色凄楚地看着女儿痛苦地挣扎,不知该如何帮助女儿,只是不停地哀(āi)求医生:“救救我女儿,救救我女儿!”(3)护士皱了皱眉头,默默地坐下来,轻轻握住女孩冰凉的手柔声说:“女儿乖,妈妈在,妈妈在。”(4)女孩唤一声“妈妈”,护士就答应一声。护士比那个女孩大不了多少,还没有结婚。(5)在以后的日子里,那位护士像真正的妈妈那样,寸步不离地守在女孩儿的病床前,握着她的手,跟她说话,给她讲故事、轻轻地唱歌……直到她完全醒过来。(6)现在,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为什么小女孩儿会在无药可治的情况下,能奇迹般地苏醒过来了吧!谁能说一说。3、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设计理念: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三)拓展延伸,深化迁移。1、师:老师在这里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同样感人,但却是发生在一位真正的母亲身上的故事。(出示课件:《血奶》)先自由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问周围的人。2、读了以后,你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一下你内心的感受?[设计理念: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3、刚上课时,老师让大家积累了一首关于母爱的诗,(出示课件:)读过这两个故事,你也可能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想,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