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语文探究式学习的几个问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一中曹明辉新课程标准把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某些教师对新课程断章取义的理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越来越花哨,架子很美、内在空虚的绣花枕头式的公开课、“作秀课”越来越多。特别在农村,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在实施中只有形式,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以下,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体会谈谈农村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准,没有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新课程理念告示我们,科学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而是师生同在一个平台上,课堂中更多的是师生间平等的交流与互动,更多的应是一个设计者和引导者,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但大多数农村语文教师仍在坚守着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对课改恐慌甚至疑惑。有的教师虽然也很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但长期影响他们的那套“教师讲,学生听”的旧教学模式已根深蒂固,很难从错误的脚步中调整过来,这就加大了他们尝试实施探究式学习的难度。广大农村教师住在偏远山村,无论是教学、资金,还是教学条件相对于城市来说都很差。虽然有时候也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对课改的认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农村的师生来说绝非易事,也就是说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仍然是一句空话,曾经听过一堂这样的课,讲的课题是《孔雀东南飞》,教师针对课文提出一条很有探究性的题目:请同学们探究一下刘兰芝美丽、贤淑,焦母为什么就不喜欢刘兰芝这个好媳妇呢?可以说这个探究话题既联系课文,又探很有探究价值,本应热闹的课堂,却只落得个寥寥数声后就冷场了。因此,我强烈地感受到造成这僵硬的局面主要原因是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教师仍不放心学生完成此问题,过多地加以干预。学生也早就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而不愿意去主动探究。二、学生缺乏自主意识,习惯于教师的传授。自主意识是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是靠学生自己多读多写,自主学习得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困惑:这个题(或类似的题目)已经在课文上讲过了,为什么考试时学生还做不出来呢?其实很简单,答案是教师“教”出来的,是教师包办代替的,不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出来的。在教学中学生受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堂上只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老师就象他们1的拐棍,离开老师便会手足无措,陷入困境。探究式学习在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学生自主探究,消化吸收别人的认识成果,并将之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从而深化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三、探究式教学成为传统教学的附庸和补充,探究式教学只是走过场。在农村的语文教学里,笔者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老师认为探究学习无非是每节课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反馈讨论结论就可以了,根本不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每节课让学生尽情地自由讨论认为便是探究学习。我曾听过这样一节课,课题为《归去来兮辞》。教者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话题:从课文中的叙述描写看,陶渊明归隐回家途中的心情是怎样的?题目布置下去学生讨论热闹,教室里轰然炸开,学生讨论的相当热烈。待老师让学生反馈时,学生可谓是大胆、积极、热烈。表面上看,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落实得很好,而且有板有眼。但我们仔细品味,这问题一目了然,还用探究吗?探究有价值吗?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吗?如果这也算作探究,那么它只是把探究式教学当作传统课堂教学的附庸和补充,必然使探究式教学难以充分展开,也会使探究式学习应有的品格消失。四、探究式教学只拘泥于课文,而没有做到经事致用。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的需要。”探究式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学习探究的对象,质疑问题、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新课标背景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