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教师的职业是人类最崇高的职业,教师的职业又是未来最具挑战的职业,做教师容易、做合格的教师难、做优秀的教师更难。我们肩负着新世纪人才的培养任务,这是历史赋予的重任,是党和人民的重托。我们必须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从传统的应试型转化为育人型,以单一性转化为综合性,从经验型转化为科研型,全面提高师德、师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求、与时俱进,努力成为合格的教师。一是应该有师德。师德,其根本就是世界观之“德”。一个教师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就不能抵御腐朽的、颓废的、消极的、低格调的思想观念的侵蚀,就难以用正确的、先进的思想观念去教育、影响和带动学生,从根本上讲,就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高尚的师德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应该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努力成为优秀道德情操的楷模。否则就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更甚者,会让学生从心底里鄙视。师德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敬业精神。教师的工作是育人,它需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它需要全身心、“全天候”的工作投入。哪里有学生,哪里就需要教师的工作。人们常说,教师的工作是个“无底洞”,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都不算多。正是这个“无底洞”显示了教师工作的光荣。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美好的职业”。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应该努力使自己具有“金子般”的灵魂、品质和作风。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担当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学生面前,我们不仅是抽象知识的化身,还是学生最崇拜、最直接的榜样。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学生灵魂的塑造、世界观的生成、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创新意识的形成,这一切一切无不受教师品格因素的影响,它时时处处都在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对学生形成巨大的辐射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进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教师这种职业的特殊性,就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更高的思想境界和师德修养,更精的专业能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要求我们忠诚教育事业,刻苦钻研,任劳任怨,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要求我们自尊自重,为人师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培养合格有用的人才。二是应该有爱心。“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关系学生性格的形成。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在鼓励和认可之中,他就会自信和自强。有学者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优秀教师的写照。试想,一名有着“爱心、诚心、耐心、信心、真心”的教师,用博爱去关怀学生,用真诚打动学生,用毅力感染学生,用自信鼓舞学生,自然会换得一颗颗幼小心灵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学会宽容,不求全责备。多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不纯粹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学生。尤其是要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多注意照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他们在学习上需要帮助时,就适时提供耐心的辅导。平时,多和这些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他们有了点滴进步时,多表扬、多鼓励,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达到最基本的要求,不使每一个学生掉队,不讽刺、挖苦、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严禁指责、训斥学生,不以教谋私;不擅自缺课、调课,撤离职守。三是应该懂教育。人们常将教师称为“教书先生”。这里面有个“教”和“书”的关系问题。不懂“书”,不可能“教”;只懂“书”,不懂“教”,也教不好。这就要求美一个教师,不但要有学问,而且要懂如何教这些学问。这是教师与一般知识分子之间的区别所在。教师应该懂教育、懂教学。从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