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实验器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北碚区三圣中心校:宋正伦摘要:器材是实现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前提;器材是科学教师实验教学必备的教学“工具”。小学科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国家配备的科学实验器材,单一使用时往往达不到教师的预设效果,甚至有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但是把几种实验器材进行优化、整合,就有可能让实验器材的作用发挥达到淋漓尽致的地步。关键词:器材;整合;达成;效果器材是实现科学实验教学目的的基本前提;器材是科学教师实验教学必备的教学“工具”。小学科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直观的形象思维展示,向抽象思维转化,直至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实验教学在科学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教馆配备的科学实验器材,单一使用时往往达不到教师的预设效果,甚至有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如果把几种实验器材进行优化、整合,就有可能让实验器材的作用发挥达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下面,我来谈一谈,我在准备与使用身边的器材,对部分实验器材作一些调整和改进,促进实验教学的一些尝试。一、用好实验器材,抓住学生的心科学的实验课之所以特别受学生欢迎,主要是因为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学得很有趣,有时会感到惊奇,有时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因此,实验就会抓住学生好奇心。但教师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知道小学生注意力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占优势,有明显的情绪色彩,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换能力较弱,如果教师上课时,实验器材准备不充分,就容易导致结果与实验相悖,容易导致实验课上“砸”,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科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厌学情趣,学生对实验课的好奇心逐步丧失,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就会大大打折。二、多种器材整合,实验效果更“佳”还记得上《蚂蚁》一课时,我事先让学生通过课前捉蚂蚁、课堂上观察蚂蚁等一系列教学流程,使学生对蚂蚁的生活习性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引领学生探究话题:“蚂蚁会不会游泳?”各组学生在教师事先提供的水槽中加入水,先把一只只小蚂蚁放进水里,各组学生好奇地用放大5倍的放大镜清晰地发现,小蚂蚁挣扎几下,不一会就淹死了。同学们猜测可能小蚂蚁还没有学会游泳。那小蚂蚁的爸爸、妈妈和它们的老祖宗—大蚂蚁会不会游泳呢?各组学生小心翼翼地把大蚂蚁放在水里发现还是被淹死了,用秒表通过计算时间,比较后得出结论,大蚂蚁只不过挣扎的时间长了一些而已。全班学生不约而同发出爽朗的笑声“蚂蚁是不会游泳的。在该实验中,我充分利用了放大镜、大小蚂蚁、水、水槽、秒表等多多种器材进行组合,不仅让整个实验过程如行云流水,而且还有大小蚂蚁对比的乐趣达到了实验预想的效果,。三、器材上“做文章”,让实验更“明朗”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观察、发现实验中的现象,有时在实验时还可以对实验器材进行恰如其分的处理。这样会使实验效果会更加清晰、明了。我在上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热胀冷缩》一课时,就深有体会,为了能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变小的现象,我在水里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柱上升与下降现象更明显,学生显而易见懂得了有关“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在六年级下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中,可以将水槽形的纸旋转180度倒置测试,更易于操作。再如在研究轮轴的秘密时,可以把教材上的轮和轴所挂钩码进行对换,更符合学生的观察习惯。四、器材上留“余地”,点拨彰显风采教材上实验器材的作用,有时编者是在故弄玄虚,在器材上留“余地”,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意让学生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进而通过动脑分析问题、动手去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究获得实验成的乐趣。在教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我的水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