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机器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创新意识随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到今天,智能电脑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深入,智能电脑机器人的教学走入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种状况决定了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引发了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发展的争论。而智能电脑机器人作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领域新载体的出现,不仅充实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也使我们对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更全面的体现了信息技术内涵。机器人进入课堂可以作为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智能平台之一,非常有利于贯彻这一理念,也必将承载起信息技术教学新载体的任务,给信息技术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国外机器人教学的成功经验证明,机器人竞赛不仅活动主题有趣,更重要的是其问题解决方案是开放性的,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同一个目标,因而智能电脑机器人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在智能电脑机器人教学中,学生就像工程师一样,针对项目主题进行讨论、研究、策划、设计、组装和测试。而且学生还充分了解机器人的各种传感器,通过程序来控制传感器,使机器人感知外界的环境,并对接受的信息做出感应,以使机器人完成规定的任务。例如:可以将机器人的硬件看作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而学习为机器人的过程是学生赋予机器人行走、避障、避碰、说话、听话、观察等人类行为功能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感受着失败的遗憾和成功的喜悦,对遗憾和喜悦的感受必然形成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有关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知识,还可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如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合理分配、利用时间的能力,尊重他人、树立自信心……机器人教学促进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机器人进入信息技术课堂,主要使学生了解智能电脑机器人的发展和应用状况,理解智能电脑机器人的概念和工作方式;了解智能电脑机器人的传感器和驱动装置,掌握为智能电脑机器人编写、下载程序的方法;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和比赛项目,使学生拓展有关数字电路方面的知识。从而打破对智能电脑机器人的神秘感,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机器人进入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老教师说得好:“学习的灵感不应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有序的课堂秩序,这样学生往往是被遏制住兴奋,压抑着学习的冲动,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只能单纯地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运用。最主要的是学生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样的学习是机械式、填鸭式的,是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造成制约。在计算机语言与智能机器人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安排每两人一组进行互助式学习,课上允许他们自由讨论、分析。在固守传统的某些人眼中,这时的课堂秩序是有些乱的,但我发现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编写程序的积极性更高了,思路也更开阔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体。他们喜欢争先发言,还经常会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这时就应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拔,适时把他们引至问题的关键处。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这里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现在的学生从小都玩过积木、拼插玩具,接触过计算机,而智能电脑机器人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思考拼装机器人和编写程序,对机器人进行反复试验、调试。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主动地位,面临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并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而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学生在过程中学习,既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机器人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力,传统的教学习惯是:一堂新课,授课老师就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剖析,直到最后水到渠成,自然地揭示出主题。这样以来一堂课的时间就在教师的讲解中度过了,学生没有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机会。我认为智能机器人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课堂上学生的动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