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适应新时期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看,发展理念经历了由物质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进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人们从满足基本生存为主转向追求自身发展为主,人的自身发展更直接地表现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从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构成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变化的客观背景新阶段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对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在制度建设。应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价体系,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所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也带来某些压力。需要强调的是,基本公共服务除了对于人的发展具有本体性的基础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是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是构成新时期改革的重要动力来源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实现了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跨越,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我概括为由“生存型社会”开始步入“发展型社会”。中国发展阶段的这一提升,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活力,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矛盾与挑战。当前,改革发展呈现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与这一转变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不到位,已成为新时期新阶段的突出矛盾。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有关政策,把加强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项施政方针。但就此问题,目前各方面的认识并不一致。为此,面对发展阶段的变化,十分有必要就新时期的基本公共服务作出分析判断。(一)全社会公共需求呈现全面快速增长的客观趋势中国由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生存性压力明显减弱,发展性压力全面凸显。同以往相比,当前广大社会成员的消费结构发生两个重要变化:一是食品与衣着等基本消费支出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从1990年的67.61%下降到第1页共4页*年的46.15%;二是医疗保健、教育等消费支出比例不断上升,城镇居民在这方面的支出比例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10%左右上升到*年的30%左右。这一结构性变化表明,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确实已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趋势。利益关系的变化对加强公共服务提出了要求。应当看到,中国面临空前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变革,使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相对简单的社会结构逐步演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复杂的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伴随着利益关系调整、利益主体多元化等深层次的问题。新时期利益关系的变化增加了改革发展的复杂性,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服务体制创新提出了更为现实的要求。在物质财富快速积累的新阶段,如何实现公平正义的分配,让社会成员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成为当前社会转型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看,发展理念经历了由物质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进入发展型社会的新阶段,人们从满足基本生存为主转向追求自身发展为主,人的自身发展更直接地表现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从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构成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变化的客观背景。理解新时期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的许多问题,需要结合这些宏观的结构性变迁来分析、考察。(二)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在制度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新阶段公共需求快速增长的趋势,对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从现实情况分析,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着水平低、不均衡、体系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究其根源,都与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缺失相关。例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短缺,有一个财力问题,但主要是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公共财政体制不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严重失衡,根源是城乡二元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的问题。就是说,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尤为重要。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第2页共4页给的失衡,已成为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