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机制构建摘要:民族地区特殊的历史传统、文化样态、宗教信仰、经济基础等,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立足供给侧改革语义,从社会治理、偶像生成、资源开发等角度探讨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构问题,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也是提升民族地区社会文明程度、维系社会和谐的关键。关键词: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Ontheconstructionofthereformmechanismonthesupplysid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EthnicRegions(SchoolofMarxism,GuangxiTeachersEducation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001,China)Abstract:thespecialhistoricaltraditions,culturalpatterns,religiousbeliefsandeconomicbasesofethnicareashavedeterminedthecomplexity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Basedonthesupplysidereformsfromthesemantic,socialgovernance,idolgeneration,resourcesdevelopment,discussesthemechanism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minorityareasconstruction,isnotonlytheinnov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mode,butalsoenhancethedegreeofsocialcivilizationinethnicminorityareas,thekeytomaintainingthesocialharmony.Keywords:ethnicarea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supplyside“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指南,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全部向度,对加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引功效。随着国内外民族问题的日益凸显,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加强对民族地区社会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力度,成为学界的学术自觉,相关成果也不断丰富。通过梳理已有文献可以发现,学界在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教育、民族认同、民族文化等不同维度,构建起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基础。具体说来,学者们围绕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理论积淀、内容体系、历史经验等展开研究,认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以少数民族群众为考察对象,以少数民族地区为研究空间,少数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要与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相互契合协同;有学者以少数民族大团结教育为切入点,阐述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内容,以及民族团结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应对对策,认为民族观、宗教观、政党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学者们重点探讨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要求,分析城市民族社区、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以及民族地区的移民农民工、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状况,从主体、客体、载体和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视角提出了建议对策,成为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机制构建的前置理论和实践基础。[1]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统治阶级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并且试图让被统治者朝着自己思想意志的方向发展。[2]政党作为统治阶级,有责任和义务为公众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产品,促使供需之间达成相对一致性,以免发生更深层次的矛盾。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素养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也对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供给方在少数民族公众的知识积累、人格塑造、道德熏陶、素质提升和行为导向方面发挥更为主动的作用。因为就社会现实而言,只有当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同向同行,凝聚共识的时候,社会发展才能是积极而向上的,反之则反,而是否同向同行则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资源和需求方能否达成一致性契合。那么,哪些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供给资源呢?马克思对精神生产的两种可能形式推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认为生产的结果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具有离开生产者和消费者独立存在的形式,他们或以诸如书画以及一切脱离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而单独存在,统称为“艺术作品”,或以表演家、艺术家、演说家等具体个体而存在,即物的形式和人的形式。当前,民族地区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