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的重要化合物》教案设计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铝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第二节第二个框题,是中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可以为化学必修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和能量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学习金属化合物的性质要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联系起来,学生在前一节已经了解了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并且了解了铝可以与强碱溶液作用(铝的特性),因此通过Al2O3和Al(OH)3的两性概念的形成,可以加深学生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提高知识的理解层次。因此本节课既是对以往知识的加深又是对今后所学知识的铺垫,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设计思路:本节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故而从生活中入手,采用设问的手段“铝是活泼金属,为什么铝制品却被广泛应用?”“为什么铝制品不易用来蒸煮或长期存放酸性、碱性或咸的食物?”这样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过渡到铝的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在教学中采用对比试验的探究方式,如涉及3组试验:①未打磨和打磨的铝片分别与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②硫酸铝溶液分别与氨水作用直至过量;③硫酸铝溶液分别与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直至过量;④向实验“③”的试管中吹气看到什么现象?⑤在实验“③”沉淀恰好溶解的溶液中再反加硫酸铝又会看到什么现象?在实验探究中引出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同时在实验探究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归纳总结能力。在教材深度的挖掘上通过实验④⑤的设计,使学生既要认识到“Al3+、AlO2-的相互转化”规律又要认识到氢氧化铝的制取不止一种方法,只是本节课仅要求掌握一种,今后随着知识的丰富还会认识到其他制取方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无止境。3、教法分析:根据认知冲突理论,通过Al2O3和Al(OH)3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时学生发现有些氢氧化物还能和碱反应,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意识。故教学中采用教授法发现法、探究法、讨论法等。4、学情分析首先,教材在第一章中就向学生介绍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使得学生有了基本的实验技能,让这节课的探究活动成为了可能。其次,本节课的实验设计和操作的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采用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再次,由于学生具备一定的氧化还原理论水平和通过一定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颜色变化等进行物质鉴别的能力,也为探究式学习形成清晰思路提供了可能。但是,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实验感知能力存在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更要注意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指导,使其在如何进行探究式学习上形成清晰思路,避免实验的盲目性,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课堂上获益。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分析铝的氧化物的两性。②通过探究实验掌握铝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及两性。③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升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识深度。④增强学生的实验意识,操作技能。⑤体验合作与交流学习方式的价值与快乐。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最终得出相应结论的过程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自己的化学素养——运用化学语言表达化学实验现象及结论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升对金属活动性规律的认知深度,锻炼自己与他人沟通合作以及大胆置疑,勇于实践的科学探索精神。③培养自己克服学习中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三、教材把握1、教学重点:①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②通过学习,了解探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2、教学难点:①两性氧化物、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的形成。②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升华结论(即总结出“Al3+、AlO2-的相互转化”规律)四、教学准备电脑展台(各一台)实验仪器:试管多支、长吸管、试管刷、废液缸实验药品:Al2(SO4)3(aq.)、NaOH(aq.)、盐酸、氨水、铝片多片五、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意图回答老师提问设问:“铝是活泼金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