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体会“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2、感受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3、背诵课文。【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理清文章的思路;品味赏析文章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理解故事的寓意。【学习过程】一、交流第一课学完后的困惑和疑问:二、合作探究。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来行文?分为几个部分来叙述?2、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为何会“甚异之”?在文中有何作用?3、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6、你怎样理解桃源人所说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指的是什么人?7、文章中第二段“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句话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8、人们根据标志再寻桃花源的结果如何?作者为何这样安排?9、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拓展延伸】1、与当今社会相比,你喜欢桃花源,还是喜欢当今社会?为什么?2、有人评价《桃花源记》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一面美的镜子”,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及背景,谈谈“丑”与“美”的表现。3、情景描述:假如陶渊明来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对他说(做)什么?【中考链接】科目语文课题《桃花源记》(二)授课时间设计人李飞燕陈海云牛刚郭燕妮序号每日一语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完成1-3题。(10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选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选自康与之《昨梦录》)1.理解下面加横线的词。(4分)(1)渔人甚异之()(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老人引杨氏入山()(4)杨氏谢而从之()2.翻译下面句子。(2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毕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理解(4分)(1)甲、乙两个语段所描写的生活有共同之处,试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来。(2分)(2)甲文段按照____顺序进行记叙描写,乙文段通过____描写洞内生活状况。(2分)【我的收获】